游山西·读历史 | 长城在民族在,雁门关里鉴往知来
雁门关全景
中国甘肃网9月24日讯(记者李同辉)9月23日,“游山西·读历史”第二届全国主流媒体山西行长城线来到有“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称的——雁门关。
时值金秋,塞外的风已有些微凉,雁门关细雨绵绵,脚踩在斑驳光滑的砖头上,耳边似传来金戈铁马声,高大巍峨秀丽如画的景色,那经过多年的绿化,到处是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俯视群山,豪情满怀,给人一种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顿有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依山面南而立的“历代名人壁”,以浮雕形式展现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赵雍、刘邦、李贺、顾炎武、慈禧太后、光绪帝、毛泽东、阎锡山、周恩来、彭德怀、等赫然在列,心中忽地涌起一种无边的感动。
雁门关“历代名人壁”
雁门关位于忻州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因此有“中华第一关”之誉。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战国时期,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曾在此设雁门郡,后经历朝历代的修葺完善,形成了雁门关,兵家自古就有‘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说法,足见雁门关军事地位的重要。”雁门关景区工作人员甄志介绍。
在这里,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秦代,蒙恬率兵二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汉武帝时,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曾经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与匈奴浴血鏖兵。
媒体记者竞相采访
雁门既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兵戎相见的战场,也是民族和解的见证。汉竟宁元年,王昭君由雁门出塞与匈奴和亲。北宋年间,杨家将在雁门关地区与辽兵多次会战。北宋雍熙三年,杨继业在雁门关附近战斗中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北部疆界的逐渐北移,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雁门关失去了战略作用,转而成为塞北通往中原的商道关卡。
“据史书记载,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周围、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多达200余起。古代国灭亡、汉高祖被围、雁门之变、雍熙北伐……”甄志如数家珍,历史奔流淘尽千古英雄,李牧、李广、薛仁贵、李克用、杨家将、汉高祖刘邦、隋炀帝杨坚等等一代代英雄及帝王们,在雁门关这个历史的大舞台上,留下了悲歌壮举。
作为中原门户,雁门关参予和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一部雁门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游客在雁门关驻足
《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在9月的旅发大会上讲:“到了清朝,随着雁门关军事作用逐渐淡弱,这里又见证了晋商的崛起,也是八路军出师抗击日寇的首战之地。表里山河不容侵犯,中华民族一直屹立在万里长城的雁门关。”纪连海认为,雁门关见证了太多中华民族的战争,这些战争既是我们的苦难史,也是我们的辉煌史,更是我们的奋斗史,“必须得说有长城在,有中华民族在,所以我们在做旅游的时候就不能忘记历史。”
“历代帝王重视了有形长城的建设,却往往不重视甚至亲手毁掉那些护卫国家的栋梁、长城。”采访中,齐鲁网编辑耿奇贤深深感叹。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专题广告部主任卓上雄则借用《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的话说:“长城万里屹立在群山之间,应当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性格的一个符号,这就是长城存在的意义,王老师说出了雁门关乃至所有长城于我们而言的意义。”
雁门关古长城
读史明智鉴往知来,聆听雁门关背后的岁月长流,也是深入了解一部长城军事斗争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古代建筑艺术史、汇通天下晋商史、中国红色革命史和劳动人民创造史的过程。历史的帷幕已经落下,血与火的碰撞也烟化成一个遥远的过去,而雁门关屹立于此,中华民族的奋进永不停歇。(图片提供 山西新闻网)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