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豆腐”见证红色小镇里的美好新生活
在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对面的庆阳南梁镇街道,“梅家豆腐”见证了南梁镇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梅家豆腐是南梁街道的老商户了。“改革开放前,很多人家都是一个月一块豆腐,吃饭都要用饭票,洗衣服都是自己跑到河里洗。”梅老板高兴地说,“这些年国家越来越富强,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家户户用上了微波炉、电冰箱等电器,我的豆腐坊也实现了电气化,党的政策好,真真正正改善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在南梁,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老区那片红色的沃土,还有茁壮成长的工商业。

上世纪30年代,革命烈士梅生贵的妻子赵连英借鉴古法工艺,发明了“梅家豆腐”,为当时的革命前辈提供了生活保障。经过几代人不断试验改进,梅家豆腐入口酥软甘醇、食后唇齿留香,适宜于烧、炸、煎和炖汤,如今已成为十里八村人们争相购买的百年老字号豆腐。
今年,“梅家豆腐”第四代传承人梅金涛依托乡村振兴产业扶持,顺势推广,创办了华池县万嘉鸿特色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南梁镇荔园堡村建成南梁梅家豆腐产业园,引入现代化设备,继承传统工艺和祖传秘方,已率先建成10户标准化豆腐作坊,经权威机构检测,做出的豆腐中蛋白质、铅残留量等四项指标优于国家标准,绿色健康,品质上乘。
在南梁梅家豆腐转型升级,把家庭小作坊办成村集体经济大工厂的背后,少不了的是电力的支撑与保障。谈起电与豆腐的关系,梅金涛的父亲梅建顺回忆说:“在父辈手里,照明靠油,烧火需要拉大风箱,打浆是人摇石磨,效率低,人一停歇,磨就不转,常常要熬到深更半夜,还没产量,而且都是在家里做,然后用手推车推到集市上去卖。到我手里,村里通了电,照明、打浆机、鼓风机都用的电,豆腐做起来快多了,产量也上去了,我才能在南梁镇开起豆腐作坊。”

现如今,走进南梁梅家豆腐产业园,已经看不到之前的石磨、簸箕等传统做豆腐的工具,三相电磨浆机器代替了石磨,气压机代替了压豆腐的石头,只保留了“铁锅+柴火”慢炖方式,作坊里明亮整洁,泡豆、磨浆、煮浆、点卤、压制等工序有条不紊进行,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在这里取长补短、完美结合,使得豆腐的质量和数量均得到充分保证。
“梅经理,您刚打电话说电压不稳,我们过来看看。”4月28日一大早,迎着淡淡的豆香味,国网庆阳供电公司连心桥(庆阳南梁)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杨虎诚、王天龙走进南梁梅家豆腐产业园。
“这么早就麻烦你们,怕都没休息好,我这挂电话的功夫,你们就来了。”梅金涛高兴中带了几分惊讶。
“我们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再说可不能影响你早上这第一锅豆腐出锅。”两人说着就往计量箱处走去。
“我这电,线路改造、装表接电、用电检查、故障处理都是你们全权负责,你们比我熟,那快给我看看,早上这一锅豆腐还真就等着出锅呐。”三言两语间,杨虎诚、王天龙开开始逐项排查,发现用户零线局部有有烧毁接触不良迹象,立马进行了绝缘包裹处理,短短10分钟就处理完毕,电压恢复正常,“想要豆腐做的好,连心桥电力少不了。”梅金涛连连感谢道。

从电进入寻常百姓家开始,就与制作豆腐紧密相连,如今,南梁梅家豆腐产业园蓄势待发,国网庆阳供电公司连心桥(庆阳南梁)共产党员服务队将始终坚持电力先行,开展全天候特勤服务,主动上门对产业园的变压器、供电线路、配电箱等进行重点巡视,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指导消除整改,全力保障南梁豆腐产业顺利发展,以实际行动为南梁这座红色小镇经济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通讯员 王甜
相关新闻
- 2021-05-14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到方大炭素调研并讲党课称赞方大炭素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骄傲
- 2021-05-14好设备是维护保养出来的——记方大炭素优秀点检员景鹏
- 2021-05-14旭亮:电气设备守护者
- 2021-05-14红古区禁毒委成员单位到方大炭素学习交流禁毒工作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