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中国》拍摄甘肃省三地非遗
“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这是人们对傩舞的精准概括,流行于陇南市文县一带的傩舞被称为“池哥昼”。在《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第3季)》拍摄者的镜头下,“池哥”“池姆”正在面向大地和天空缓缓舞蹈。7月2日—6日结束陇南文县的拍摄后,摄制组转战临夏州对积石山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和东乡县东乡族擀毡技艺进行为期一周的拍摄工作。
《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第3季)》由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支持并参与,陇南市文县非遗保护中心、临夏州积石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临夏州东乡县非遗保护中心协助,国家科技部直属北京天盛科学技术音像出版社承担拍摄工作。经过剪辑和后期制作,将在中国国际电视台、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
7月2日开始,在文县的山边、水边、村镇里,《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第3季)》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拍摄,现场除了戴着巨大傩面的迟哥、迟姆、猴娃子一家数口作为主角上镜之外,村民也身着白色上面压着彩条的盛装,一丛丛、一簇簇,站在山边,站在水边,歌声就像山边的溪水一样清澈明亮。
除此之外,白马藏族的日常生活也有被纪录其中。
“铁水滚滚、火星四溅、叮叮当当,呲呲呲呲……”,拍摄现场传来打铁铸刀的声音,天气炎热,传承人头上的汗珠滴滴滚落下来,滚烫的铁块经过锤炼,依稀能看出刀的雏形,这才是粗加工的第一步,保安腰刀被称“千锤百炼成一刀”,“炒铁”“夹钢”“淬火”等多道工序锤炼而得。
7月7日,摄制组转战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保安族聚居村落进行节目录制。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毡匠三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擀毡的工具虽然简单,但需要经过十几道纯手工制作的程序,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搓边,其工艺最为讲究。只有经验丰富和技艺高超的擀毡人,才能手工制作出整齐均匀的毡边。
早在元代,东乡境内就已经有了擀毡这一门技艺了,当地人养羊、剪羊毛、擀毡御寒,是物尽其用、就地取材的典型代表。
东乡族擀毡技艺在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为了保护传承擀毡技艺,现在当地培养了200多名的传承人。
《风情中国——大型少数民族文化系列纪录片(第3季)》此行来到东乡县,拍摄的正是擀毡的整个过程。
如今正是盛夏,擀好的毛毡在寒冷的冬天铺在炕上,可以抵御高海拔地区的低温,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御寒工具。
东乡擀毡拍摄结束之后,摄制组在甘肃的拍摄工作全部结束。(刘卫华)
相关新闻
- 2021-07-21分化持续 中小房企经营压力增大
- 2021-07-21诺基亚首获中国5G订单,爱立信受挫
- 2021-07-21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支部委员会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 2021-07-21天水民俗博物馆开展“心智塑造的艺术”瓦当制作与体验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