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超7成老人独立居住,老年友好型社区需具备哪些条件?
【环球网综合讯】有界限、有距离、有联系、有守望,最佳的距离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在注重亲情纽带的传统理念中,四世同堂曾是许多人向往的居住状态,而如今老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在不断下降。
近日,杭州贝壳研究院发布《杭州202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与需求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杭州72%的老人独立居住(一人独居或与老伴住),仅有21%的老人当前与子女共同居住。
同城不同居,专业养老机构/公寓不受排斥
《报告》显示,老人选择独自居住的最重要原因是“身体好,喜欢自由”,其次是认为“养老机构服务不到位”,以及考虑到“家人的看法”。当然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在80岁及以上老人中,36%会放弃独居状态,与孩子住在一起。
不在一个屋檐下,并非意味着老人远离子女。在杭州,71%的老人均与子女同住一个城市,如今六七十岁老人的子女,正是80后与90后的一代,两代人之间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差异较大,更多老人希望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兼顾隐私、自由与照看便利性。
在面访当中,问及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在何地养老时,仅有8%的老人希望居住在子女家中,但是有51%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同住一个社区,40%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同处一个城市。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于上海的“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的人社区养老,3%的人养老院养老,下同)、北京“9064”模式,杭州约有7%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当前已居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人数规模与比例虽然不高,但并不意味着老人对专业养老机构/公寓有排斥态度。相反,无论当前选择什么居住状态,其中均有50%以上的老人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最理想的居住状态为专业的养老机构/公寓”。
安全化、智能化、社交化的友好型社区将更被关注
早在2018年年底,杭州市上城区就制定出浙江省第一个适老化住宅涉及的地方性标准,即《杭州上城区适老化住宅设计规范》。但考虑到市场环境尚未培育完成,市场服务主体尚不充足,室内适老化改造依然会成为居家养老的第一位需求。
数据显示,52%的老人居住房屋房龄已超20年,而室内安全问题、防止摔伤是老人最为关切的。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平均每10人就有3到4人发生过跌倒,老人摔倒很容易引发髋部的骨折,造成严重后果,46.6%的老人认为房间缺少防摔的扶手。
在对社区服务的要求上,老人同样看重人身安全,73.6%的老人认为需要紧急呼叫服务,57.7%需要走失定位服务,其次是居家类社区服务,如保洁维修(48.6%)。不过,社区内服务项目已经大多覆盖保洁和维修,相对来说,人身安全类覆盖率较低。
还有38.3%和30.3%的老年群体认为需要陪同出行和提供聊天陪伴,但约50%老年群体均认为社区缺少此类服务。可见,虽然选择独立居住,但老人依旧期望有更多陪伴和照顾。
另一方面,老人并非“宅”一族,他们热衷走出家门,在社区周边进行体育锻炼或者社交、购物活动,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公园/广场(62.4%)和运动健身场地(55.3%)。不过老人进行自我提升与社会参与的活动较少,一方面是老人自我提升意识较弱,另外也与设施配备不足息息相关,88.7%的老人在身边没有发现老年大学,63.7%的老人认为社区周边缺少图书馆/报刊阅览室。
而出行时上下楼梯对老人属于负重运动,易引起膝关节疼痛,因此更多老人倾向居住在低楼层,43.7%的老人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多层住宅楼梯改造或者加装电梯。
其次老人对于无障碍设施(43.6%)、公共设施不足或缺少维护(41.4%)、社区公共空间不足(29.0%)、室内公共区域修缮(24.1%)等问题反馈较多。由此可以发现,单调的社区服务设施较难满足老人对户外活动的需求,社区改造需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需要。
作为老年群体需求最高的社区配套,社区医院、菜市场和公园也是影响老人居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前的老年群体并非“被养老”一族,相反,他们从衣食住行到医养娱乐等方面,都有着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为进一步实现银发群体“宜居天堂”的愿景目标,从室内居住环境、室外社区周边配套及软性社区服务三方面全面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安全化、智能化、社交化”也许会成为未来改造方向,不断完善设施配套,打造均衡、多元化的老年生活圈。
相关新闻
- 2021-11-18甘肃农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新高潮
- 2021-11-18庆阳市司法局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2021-11-18金昌经开区税务局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2021-11-18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从严从细防控 筑牢感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