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凉都月饼,真的很好吃!

22-08-29 15:45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在人们心头,凉州的明月城楼交相辉映,总会构成一幅溢满边关情思的隽永画面。一千三百多年前,诗人岑参邀三五好友聚于凉州花门楼,举杯邀明月,明月浸入酒杯,胸臆间涌起一腔豪情逸气。但见月光下的古都旧巷,歌管楼台,笙歌细细,一片晏然详和景象。诗人纵酒赋诗“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遂成千古名句。遗憾的是,岑参看到的凉州的明月不是中秋的一团圆月,而是初秋的一镰弯月。

  圆月也罢,弯月也罢,那时节的凉州却是丝路重镇,河西都会,最是富庶繁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中记述唐玄宗曾夜游凉州,看到凉州街头“千条银烛,十里香尘,郡实武威,事同仙境”。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始于唐朝。于是悬想,诗人岑参若中秋夜邀凉州诸友聚会,端坐花门楼,天边一轮明月,眼前一盘凉都月饼,定有更为美妙的清词丽句诉诸笔端。

  关于月饼,宋人苏东坡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人杨光辅写道“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不过,他们描写的都不是凉州月饼,而是江南月饼。武威自古有“凉州不凉米粮川”的说法,五谷丰登的凉州大地,人们喜欢制作大月饼。大月饼除“大”之外,制作细节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大月饼一般九层,每层都有不同颜色。凉州人特意在最底层选用褐色的胡麻粉,而其顶部常用姜黄粉抹成黄色,象征“黄天黑土,九天吉祥”之意。中秋时节月饼要摆于院落之中,故有“五月端午穿出来,八月十月端出来”的说法。多年之前,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栏目主持人看到凉州大月饼,惊奇地称为“中国西北的面点传奇”。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凉州人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时常表现出模仿京都时尚的风气。在以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彰显城市时尚文化的“小糕点”月饼逐渐取代了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凉州“大月饼”。 

  让人们称道的武威凉都食品公司“凉都”和“味味晓”牌月饼,他们的月饼有多种品类,既有体现江南传统特色的“苏式月饼”,又有显示广州、潮汕一带汉族酥皮类饼食的“广式月饼”和“潮式月饼”。近年来,该公司还研发了体现绿色健康理念的“无糖月饼”。人们发现,“凉都”月饼不管何种品类,用料仍是凉州本土的精米细面、植物油脂和芝麻椒盐,口感仍是人们喜欢的自然天成、甜咸适宜的传统风味。

  月到中秋分外明,叶落归根正逢时。中秋是思乡的季节,凉州游子无论身居何处,吃一口“凉都”月饼,心头定会涌出家乡的月白风清、禾稷麦香的古老场景。无论何时何地,天上是中秋之月,胸中是雍凉之都。中秋月,凉都情,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愫萦绕于心。从古至今,虽然生活境遇不同,但月饼寄托的思乡情思悠久不衰。因为打上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迹,一块小小的“凉都”月饼,就能咀嚼出浓郁的古典情思和深厚的文化韵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