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武威凉州区“1124”工作思路建设美丽乡村

22-11-06 12:1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刘姗

  本网记者 张振国

  今年以来,武威凉州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部署,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擘画一张蓝图 引领乡村建设征程

  按照“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的总体要求,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成立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有序组织开展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合理布局农业、生态、城镇三大空间,划定耕地保有量218.2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88.3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31.28万亩、城镇开发边界18.16万亩,完成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5个专题研究成果,4个专项工作和规划文本阶段性成果,其中“三区三线”初步成果已按程序报送省厅审查。扎实做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送规划下乡”活动,高质量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138个,以点带面分类有序推进330个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

  突出一个核心 提升农房质量品质

  全力破解农村土坯房问题,坚持把农村房屋改造建设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核心,立足实际,科学谋划,计划4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区3万余户土坯房改造,其中2022年按照“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当年入住”的目标要求,对标农房抗震改造和危房改造标准,通过拆除重建和维修加固方式完成改造建设5454户,占当年5000户的目标任务比例109%;全面排查整治自建房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的排查整治要求,遵循“排查、鉴定、整治”的推进思路,全面排查自建房380531栋,彻底整改存在安全隐患自建房57栋,实现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清零见底。

  聚焦两个导向 集中打造示范标杆

  农房建设以集中收缩安置为导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收缩安置点11个1001户,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后续产业。目前,11个收缩安置点建设工程正在进行收尾工作和组织群众搬迁入住。其中金山镇崖湾村、张义镇刘庄村等两个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已全面完工,同步配套建设养殖小区、学校、卫生院、党群服务中心等,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导向,坚持内外兼修,按照“先房子、后院子、再巷子”的工作思路,着力创建乡村建设示范镇1个、示范村22个、示范组15个。“先房子”,坚持拆建结合,集中拆除残垣断壁、临危建筑和闲置土坯房,消除安全隐患,拆出公共空间;采取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的方式,全面消除示范点破旧土坯房,不断提升农房质量。“后院子”,重点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的陈年垃圾、乱堆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治理为主,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开展卫生整治,切实打造干净整洁的庭院环境。“再巷子”,重点以村庄硬化、亮化、绿化、文化以及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建设为主,全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坚持把保护和传承农村历史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高昌王碑、西宁王碑历史文化和凉州滚灯舞非遗文化汇集的永昌镇石碑村示范点,建设“凉州攻鼓子”和“凉州贤孝”相融合的四坝镇寨子村示范点等;坚持因地制宜建设乡村记忆馆,打造小广场、小景观,切实为乡村建设行动注入灵魂,增添活力。

  强化四个措施 保障乡村建设质效

  强化群众主体作用,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坚持规划设计以群众为核心,通过邀请设计专家,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根据群众意愿和居住习惯,科学设计多种农房建设方案供群众选择。建设方式以群众为主体,采取农户自建或农户自行委托建筑企业代建等方式,高质量开展农房建设。质量监管以群众为骨干,邀请群众代表参与,对乡村建设工程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赢得群众满意;强化组织保障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凉州区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具体负责乡村建设各项规划审核、工作调度、政策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各镇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本辖区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具体推进实施。建立乡村建设工作周通报、旬调度、月研判、季推进”的工作机制,倒排工期,每周对乡村建设各项工作进展进行通报,每半月形成一次工作简报,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每月召集相关部门、各镇,召开分析研判会议,集中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力推进乡村建设工作进程;强化质量监管措施,严把工程质量关口。坚持多重监管并举,全力保障乡村建设工作质效。区级成立由住建、乡村振兴等部门组成的乡村建设工作质量巡查工作组,常态化开展质量巡查检查。各镇成立由镇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对农房建设工程进行全程监督。通过招标方式,委托第三方监理单位从工程放线、地基、主体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管;强化资金保障措施,确保建设工作进程。坚持以政府投资,企业融资,群众自筹的多元化筹资方式,申请中央农房抗震改造补助资金1412万元、中央和省级地质灾害避险补助资金3760万元,安排区级衔接资金和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8963万元,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全力保障乡村建设各项工程建设资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