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育人担使命 薪火相承促振兴——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黄河之滨,百年学府,立德树人,初心如磐;耕读陇原,守正创新,强农兴农,风华赓续。作为1907年建立的“甘肃省第一所官立职业学校”,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时代风雨中砥砺前行,在历史嬗变中坚守初心使命,在耕读育人中守正创新,成为全国职业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全国同类院校涉农专业多、全国职业院校涉农毕业生多、全国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技获奖等级高的职业学院。
厚植爱农情怀 练就兴农本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学院按照党中央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技能甘肃”意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新农职建设”主线,立足甘肃、面向西部,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引擎,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校地行企合作,努力当好甘肃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排头兵、领跑者。
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种业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学校举办甘肃省乡村人才振兴高峰论坛
党建引领 立德树人建设“新农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学院抓党建促发展,立德树人,全方位构建“重实践、强技能、塑人格、校企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农科文教融合、校地行企合作、耕读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学院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党委会“第一议题”,跟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等,在全校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员干部深入学、全体教师广泛学的生动局面。
围绕甘肃“一核三带”区域布局和“四强”行动战略,学院全面推进管党治党、办学治校重大项目工作建设,制定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锚定“立足甘肃、面向西部、农业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党建统领、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依法治校”的新农职发展思路。
筑牢办学治校政治根基。学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制度188项。全面实施“三全育人”工程、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文明校园创建工程、“对标争先”计划、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一支部一策”品牌创建活动等。近五年,新增党总支3个、党支部10个,发展师生党员500多人;学校多次被省委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党组织”称号;农业与生态学院、畜牧兽医科技学院党总支被省委教育工委认定为“标杆院系”,30名教职工被评为省教育厅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坚定政治信仰,培育时代新人。近年来,学院深化“三教”改革,推进校地行企合作、多元化办学育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校史研究、农耕文化、景观文化为主的“一核心三维度”校园文化体系,创建了“衡鑑讲堂”和以“石器馆”“土壤馆”“植物标本馆”“生产生活器具馆”“民俗馆”等为一体的陇原农耕文化展览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了“农科文教融合、科技支农服务、职业农民培训、创新创业孵化”四大支柱事业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通过与文县玉磊乡、皋兰县石洞镇、中国中药集团等23家县乡、企业合作,开展“校+乡+村”大党建活动和服务“千企百乡”行动,形成了“支部互联+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模式,推进乡村红色文化、企业工匠精神进校园,全方位推进立德树人。
学校举办甘肃省乡村振兴人才招聘专场活动
为党育人 肩负使命建功新时代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学院在实践探索中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振兴乡村的时代新农人。
“像培育良种一样培养学生”。学院立足甘肃,面向西北,建立以现代农业技术、食药与康养技术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引领的对接农业全产业链的“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格局。建成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业教育改革专业16个,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作物生产技术、园林工程技术、食品药品技术、畜牧兽医、电子商务等专业与甘肃省乡村振兴、打造“技能甘肃”等战略深度契合,实现80%学生省内优质就业。拥有教学成果奖、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创新创业教育慕课、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等高质量办学成果53项。
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近几年高职扩招共录取乡村干部、职业农民等全日制学生5828人,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立足专业优势,学院确定了经济信息管理(乡村干部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中医养生保健、作物生产技术(中药材栽培与加工、蔬菜栽培方向)、园艺技术(花卉、果树栽培方向)、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9个扩招专业,构建了与职业农民特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农特产品技术开发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探索形成了“集中授课+网络教学+自主学习+岗位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共建共享开门办学。在临夏、陇南、定西等市县建立了23个校外教学点,聘请科研院所专家、行业企业任课教师172名,在扩招专业学生中推行“双导师制度”“双班主任制度”。与甘肃省临夏州委组织部、陇南市委组织部等地县组织部门、合作企业签订“学院免除学费、地方政府与合作企业提供交通食宿费用”的联合培养协议,优先为临夏州8个县、陇南市9个区县、定西市7个区县培养乡村干部和高素质农民,形成了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的“临夏模式”,培养学历教育乡村人员万余名,受到教育部认可,乡村干部学历教育覆盖率达82%;与省党员教育中心共建“先锋讲堂”,培训乡村党员覆盖率达81.7%,培养了魏公河、朱永军、任建平等一大批优秀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
依托甘肃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优势,引企入校、创新机制,投入1800万元,建成了专业工作坊、实习实训基地86个,形成了技能训练、产品开发、创业孵化、仿真展览、生产经营等产学研创融合型实习实训基地,建成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农垦集团公司等校外生产性实习就业基地223个。
校校合作,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办学。先后与35所中职学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28所中职学校签订了11个专业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协议;与5所中职学校签订了“3+1”职教帮扶协议;与西北民族大学教科院签署了硕士研究生共建基地协议;与甘肃农业大学签订了本科合作培养协议;与3所应用型本科协作构建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与天津轻工职院、江苏农林职院、江苏农牧职院等3所院校建立了东西部协作关系;与新加坡、日本、乌克兰等5国教育教学机构开展交流研讨,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技能对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达成合作共识;与“一带一路”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中医养生保健专业留学生培养办学协议,招收留学生;建立了“祥椿农庄”国际交流品牌、中亚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随着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展,毕业生在省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度不断提升,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3%以上。2023年,成功举办17届中国·兰州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乡村人才振兴高峰论坛暨乡村振兴人才招聘专场活动。
学校获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科技为要 富民兴陇勇当排头兵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学院是“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诞生的学校”。
从育人到育种,围绕区域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以打造“技能甘肃”、实现“藏粮于技”的科研使命,在生产一线践行“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责任担当。
在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教授科研的基础上,深耕育种研究。近三年,小麦育种团队育成春小麦新品种3个,在丰产稳产及抗病抗逆性方面有新的突破,制定小麦品种地方标准2项、栽培技术规程4个,为良种配套良法、加快品种推广提供了保障,基本实现了丰产与稳产、丰产与多抗等诸方面统一。
现在,学院培育的“甘育系”小麦品种品牌日益凸显,为富民兴陇、助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作出积极贡献。在兰州新区秦川镇建成甘育系小麦品种原种繁殖基地近300亩,在河西及沿黄灌区小麦种植县建成新品种试验示范点、繁殖点25个,良种繁殖面积达7830亩,示范推广面积53.1万亩。据多年试验示范和大田测产结果,甘育系品种在河西灌区平均亩产550.13千克,较对照品种亩增产45.74千克,总增产粮食2428.63万千克,新增经济效益8226.92万元。
结合甘育系小麦品种的选育,每年完成近500人次的教学实践实习任务,还成立了小麦育种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人才,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近三年,培训农民7200多人次,帮助抚育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十余家,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育种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种业公司+种植大户”研发推广模式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电商”于一体的农产品经营模式。
传承百年科研传统优势,学院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初心使命,充分发挥农作物育种、中药材栽培、园艺技术大师团队作用,对接甘肃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胡麻、小麦、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育成小麦品种69个、胡麻品种27个,组建了“陇东行”苹果技术服务、“进陇南”菌类新产品开发等精品团队,累计推广面积上千万亩,创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当好农业科研路上的追梦人,把更多的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苦荞茶、茶叶有机肥、动物抗应激饲料、太阳能干燥装置等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新型实用专利16项,创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数据显示,近年来,学院科研项目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农牧业丰收奖等12项,获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107项、项目经费367.1万元,配套项目经费206万元,公开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1篇。
在农帮农 扎根一线跑好“第一棒”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自定点帮扶文县玉垒乡筏子坝村和大山村以来,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理念,立足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扎实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和产业培育;坚持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的原则进行帮扶,着力培养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扎实组织开展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确定了中药材、花椒、魔芋、茶叶种植等帮扶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投资100余万元资助贫困户增产增收;与中天大健康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研发出桑叶茶、桑叶挂面等产品13个,发放蜂箱300个,新建便民桥2座,扶持贫困户种植木耳8000棒;实施了“村村十件事,扶志扶智双提升”行动,为文县玉垒乡筏子坝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发放助学金13万元,资助房屋改造、合作社创办、农业保险和消费扶贫资金达60.88万元,协调争取配股资金52万元,成立了互助资金协会并融资30万元;积极开展培训,选派12名专家到8个市县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科技扶贫达 7000多人次,提升农户创业致富能力。
2020年,定点帮扶的文县玉垒乡大山村和筏子坝两个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为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学校帮扶陇南市文县玉垒乡筏子坝村工作队受到省委、省政府及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表彰,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在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学院坚持帮扶政策不变,培育特色产业扶持方向不变,扶志扶智内生动力不变,增强村党支部组织力,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增强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了“三不变三增强”的帮扶机制。紧密结合两村实际,引导和鼓励农民积极发展高山牛羊草畜养殖、土鸡和蜜蜂放养,柴胡、板蓝根中药材种植以及魔芋、黑木耳、香菇等生产栽培,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的生产模式。支持学院职工与合作社、农户对接,购买土蜂蜜、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推行“学校+驻村书记+合作社+农户”的供销模式。对联系村学生考入学院者给予免除学费,同时对两村在校大、中专学生发放奖助学金。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发放创业代金券。持续加大致富带头人和乡村振兴排头兵培训,招录村“两委”干部、合作社骨干力量、退役士兵、返乡务工人员等攻读专科学历,着力培养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合作社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基层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同时,通过增强村党支部组织力,增强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增强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在“三不变三增强”的帮扶基础上,学校还实施教师党员进农户、专家技术人员进合作社、联系企业进村委,全力服务两村党支部建设、服务两村及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两村及文县农民培训和子女教育等“三进三服务”机制,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与此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改善交通设施,为文县中庙、碧口、范坝、玉垒片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奠定基础。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攻关,以纹党产品开发为重点,其它中药材兼顾,积极开发新产品,进行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继续实施大山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修复周边设施,设置公益岗位,帮扶单位形成长效机制,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强农兴农 继往开来筑梦一流
胸怀“国之大者”,在服务乡村振兴征程上携手同行;心系“民之所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并肩努力。
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和“甘肃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与培训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库,面向农业的智能化、大数据、休闲康养、新生态建设、新乡村治理等领域,不断改造升级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传统涉农专业,申报建设智慧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等新专业,拓展校地行企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中心、平台。2022年,聚焦甘肃省“一核三带”发展格局和“四强”行动,新建农业与生态学院、食品与文旅学院、康养与教育学院、畜牧兽医科技学院、经贸与电商学院、园林与建筑学院、信控与智慧学院、制药与应化学院等八大学院,打好“大农业”“大康养”发展牌,厚植“大国农业”情怀。
对接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紧跟现代职业农民发展新要求,创新构建“一中心、双主体、三环节、四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完善扩招人才培养“集中授课+网络教学+自主学习+岗位实践”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持续优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分积累、弹性学制”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甘肃农垦集团、甘肃金帆农业科技公司、新疆泰昆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杨凌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天种畜牧有限公司等实施“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与甘肃农垦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省秦王川农业高科技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开展合作共建;2023年,与酒泉市肃州区国家种子产业园共建现代种业产业学;与甘肃雨盛尚科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学院。联强联大联头部,形成了以甘肃农垦集团为中心,以河西庆和公司种业、陇东庆环公司羊业、陇南茶业、陇中薯业为四点的“一心四点”服务乡村一二三产的格局。
围绕打造“双师型”队伍,学校推行“双师赋能”计划,开展“一走一访一培训”活动,健全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打造基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自主能力、职业能力“六项能力”的名师工匠。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三下”实践100人,派出轮训、挂职锻炼100人,支持学历提升20人,努力培养一支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
瞄准甘肃省发展战略和农业产业前沿需求,聚焦中药材和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高原夏菜、食品安全检测等重要技术领域,培育2-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草药、马铃薯、胡麻、小麦、食用菌、畜牧兽医、生物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成果。
近年来,学院与甘肃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联合建立了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基地、“先锋讲堂”,承担了58期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网络培训工作,惠及13000多个村党员,培训乡村党员57万人次。承担甘肃省教育厅系统“扶智扶志 村村十件事”行动,分批分次深入全省32个村,开展“组织+产业”“组织+人才”帮扶活动,把村两委干部培育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两委干部,把青年农民培养成创业者。学校将继续与甘肃省党员干部教育中心、临夏州委组织部、陇南市委组织部等合作,持续建好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中心、甘肃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甘肃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打造“三农”人才培养高地。
栽桃培李,春华秋实;踔厉奋发,奔向未来。农职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新农科改革为新动能,肩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重任,以建设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打造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甘肃省“双高校”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完善治理体系、增强办学治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加快推进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力量。(董金霞)
- 2023-06-01甘肃省公航旅苏武通航公司帮扶关爱特困儿童
- 2023-06-01民勤县与永昌县联合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 2023-06-01武威职业学院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3项
- 2023-06-01国网庆阳供电公司牵头编制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庆阳)运行监测平台数据接入指引》由市政府正式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