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文教气象 五凉华风

2024-01-18 15: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五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以姑臧为中心的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河西地区自张轨始,将兴学重教作为立国之本,开始振兴文化教育。此后南凉、西凉、北凉也将兴学重教作为立国之本、执政之基,普遍敦崇儒学、兴办学校、倡导私学。在此背景之下,河西地区文化氛围浓厚,涌现出一大批儒士学子,他们倾心学术,勤于著述,在文化、教育、学术等方面代有传承,建树颇多,出现了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

  301年,张轨担任凉州刺史。为了培养一大批具有儒家思想的人才,张轨恢复了因战乱频繁而废弛已久的教育制度。《晋书·张轨传》记载,“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张轨建立学校,并征召贵族子弟五百人入学就读。而且在学校设置学官,称之为“崇文祭酒”。“崇文祭酒”主要掌管文化教育和图书管理,凉州刺史视察各地时,“崇文祭酒”也可以随行,地位很高。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张轨邀请当地的文人学子举行“乡射礼仪”。这是一种古老的劝学的方式,目的就是宣扬儒学传统,倡导优良学风。

  339年,前凉张骏当政时,仿照西晋的国子学制度,设立了国子学,“以右长史任处领国子祭酒”。另外,张骏在张轨行乡射之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儒家教育,在都城姑臧“立辟雍、明堂以行礼”。张祚、张天锡统治时期,多次厚礼征聘有学之士,前凉上下形成了浓厚的好学之风。

  南凉秃发利鹿孤继位之后,祠部郎中史暠建议说:“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大意是,应该建立学校,振兴教育,委托学识渊博之人培养人才。秃发利鹿孤深以为然,“于是以田玄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对于南凉兴办教育之事,《晋书》评论道:“秃发利鹿孤从史暠之言,建学而延胄子。遂能开疆河右,抗衡强国。道由人弘,抑此之谓!”

  西凉李暠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为振兴文教,培养儒士,他在敦煌设立学校,增收学子五百余人,“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并征聘大儒刘昞为儒林祭酒。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西凉建初四年(408)秀才对策文写本残卷,其内容是三个秀才的对策,主持策试的主考官是西凉王李暠。策试涉及《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还涉及《战国策》《史记》等史学典籍。此外,西凉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吐鲁番就曾出土过西凉嘉兴四年(420)“博士领”的残文书。一系列兴学重教的举措,致使当时敦煌学风日盛。

  北凉的崇学之风也很浓厚,沮渠蒙逊专门兴建游林堂,常常和群臣谈经论传。《十六国春秋别传·北凉录》记载,“十四年,起游林堂于内苑,图列古圣贤之像。九月,堂成,遂宴群臣,论谈经传。”攻灭西凉后,沮渠蒙逊拜刘昞为秘书郎,于西苑为其筑陆沉观,学徒数百。沮渠牧犍继位后,尊刘昞为国师,“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时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正因如此,北凉的学术成果十分丰硕。元嘉十四年(437),北凉沮渠牧键遣使南朝,向刘宋进献河西保存的古籍及凉州学者的著述,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历算等共20部154卷。

  由于五凉各政权积极实施振兴文教的举措,对民间的学术文化活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以民间授学与著述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学术活动十分活跃,隐居乡里、传道授业的学者很多,代表人物有祈嘉、宋纤、郭瑀、刘昞等。

  祈嘉隐居潜修,置案讲学,起初门生有一百多人,由于他学识渊博,名气渐盛,弟子与日俱增。前凉张重华时征召他为儒林祭酒,朝廷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人受业拜师的有两千余人。宋纤是前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他隐居于酒泉南山,以讲学授徒为乐,先后受教于宋纤的学子多达三千余人。郭瑀在临松薤谷(今马蹄寺)开凿石窟,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弟子多达千余人。前秦攻灭前凉之后,国王苻坚曾派三百名书生前往郭瑀处受业。《晋书·郭瑀传》记载:“太守辛章遣书生三百人就受业焉。”郭瑀的学生刘昞,隐居酒泉讲学,弟子受业者500余人。

  由于五凉政权大力重视儒学教育,推行教化,提高了河西各地的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因此,《魏书》称赞道:“凉州虽地居戎域,然自张氏以来,号有华风。”

  (作者简介:李元辉,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