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凉州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春节年俗中的重要节令,在全国各地很受欢迎。提起元宵节,闹花灯是各地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作为汉唐之际西出长安,古丝绸之路上第一大都市的凉州,元宵节的花灯堪与当时京城长安的相媲美,引得唐玄宗都大为赞赏。
晚唐与谢观、黄韬、徐寅并称律赋四大家之一的王辅之,就作《元宗幸西凉府观灯赋》记载道:
昔在明皇帝,召叶尊师,当新岁月圆之夜,是上元灯设之时。帝谓京洛他处固难比也;师言良夜,今宵亦可观之。于是请宸游,凭妙术,将越天宇,俄辞宣室。扶凤辇以云举,揭翠华而疾。到杳杂繁华之地,见骈阗游看之人,千条银烛,十里香尘。红楼逦迤以如画,清夜荧煌而似春。郡实武威,事同仙境。彩摇金像之色,光夺玉蟾之影。
虽然这是笔记小说的写法,但是据《方舆纪要》“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他。”说明凉州在当时物产丰饶,经济富庶,社会安定繁荣,具有与两京长安、洛阳相媲美的实力。
此外,在现存方志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武威元宵闹花灯习俗的记载,如《镇番遗事历鉴·卷一》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条记载:
元夕,城市观灯,以山西张氏“德义商号”为最著。观者比肩,啧啧称赞不绝。
《镇番遗事历鉴·卷六》圣祖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条记载:
元霄赛灯,晋商技高一筹。有李道民者,取沙竹篾片制鱼蟹鹰鸮,其状栩栩。走马灯尤精善,彩绘《水浒》《西游》人物,衣冠、行止盎然成趣,观者喷喷称绝。王复礼者,亦晋人,以沙枣巨枝结扎成树,悬玲珑灯笼数百枚,繁星点缀,灯花耀眼,成一时之盛景。
可以看到,元宵节中三教九流七十二行都忙碌了起来,当时武威元宵节的彩灯制作样式繁杂,通过剪、剔、绘、染、扎、维、绷,以彩纸颜料铁丝竹蔑纱线布帛等制作花灯,形象栩栩如生,而且制作的许多原料就地采用沙竹、沙枣等枝干,各具情状,鲜有重复。到了元宵节这天,居民、店铺、四街八衢彩灯相联,光华竞放,闪烁眩目,到处成了灯的海洋。制作的彩灯人物形象比拟《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人物,兼顾大人、小孩所有群体的乐趣。且从“赛灯”“最著”“技高一筹”等表述,可见当时就有一批专门从事元宵花灯制作的手艺人。
《五凉全志》中也有记载,如《武威县志·风俗志》中记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撬,演百戏。”《镇番县志·风俗志》中记载“元宵,正月十四黄昏后,里门竖坊悬灯,迤逶连接,三夕乃已。烟花、局戏间有。”从正月十四日黄昏后,城乡各处就开始悬挂各式各样的彩灯,一直持续三天。期间还伴有燃放烟花、闹社火、演百戏等文化活动。时至今日,民勤县的曲子戏都十分著名,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很受人们欢迎。
凉州人过年,大抵要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年。凉州风俗,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必去观灯(旧时叫“游灯”),凡有彩灯之处皆有簇簇人影。若是龙灯,则必围着“龙”绕一周然后从其身下钻过,以沾“龙”光,使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再者,“灯”从“火”谐“丁”,人为“丁”,钻了龙灯,意喻人丁兴旺,前程光明,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年恰逢甲辰龙年,想必饶龙灯定很受追捧。
在农村,凉州人的元宵节“闹花灯”,又别有一番趣味。旧时农村的花灯制作,如前所述,多是就地取材,乡土气息浓郁,朴拙自然又不失典雅大方。如有的用玉米芯浸油燃作火炬;有的将山药蛋里面剜成空心,灌上油,插上棉线捻成的稔子;有的将吊葫芦壳削磨到极薄,画成各种脸谱,内燃一支蜡烛……应有尽有。
伴随着元宵光彩夺目的彩灯,凉州人的年也在这热闹美好的氛围中画上句号,各业又开启了新一年的奋斗,用勤劳和汗水绘就幸福美好生活的画卷。(贾海鹏)
- 2024-02-23国网庆阳供电公司:无人机巡检战寒潮 确保元宵节可靠供电
- 2024-02-23国网庆阳供电公司:创建学习型班组 提升配网调控水平
- 2024-02-23国网平凉供电公司:抗寒潮 迎元宵
- 2024-02-22邮储银行陇南市分行:产业创出致富路 乡村振兴惠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