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看甘肃】只此青绿不负春——安定区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综述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栋
安定区,一方充满生机的热土,先辈们辛勤耕耘,谱写了振兴荒山绿化的篇章;当代人继往开来,描绘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各级领导干部,承载着47万儿女的殷切重托,一路风雨,一路凯歌,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在定西大地徐徐展开,引人入胜。
安定区,曾经十年九旱,因干旱和贫穷出名
老人们都说,以前的春冬季,安定区天是黄的,原汁原味的黄土地,夏秋季时,安定区的山是红的,在烈日炙烤下,黄土地变成了红色。在这样一个沙尘暴肆虐,雨水偏少的恶劣环境中,安定区人虽拼命劳作,缺时常“种了一料子,打了一帽子”。
生态不改善,经济难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安定区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东风,通过退耕还林、梯田建设和山水田林综合治理,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绿色革命”。绿色,逐渐成为这里最亮眼的色彩。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安定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为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安定区人民,在“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娃娃还要难”的恶劣条件下,从来没有停止过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脚步。伫立在千年古道,车道岭两旁的“松柏”,经历了100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着安定区人民绿化家园的漫长历史,瑟瑟秋风中,层林尽染的巉口观音咀,那舞动的树叶,挺拔的松柏,向人们诉说着造林楷模“父子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盎然春意里,漫山遍野吐露新芽的树苗,诠释着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在安定区结出的丰硕果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99年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的号角,真正催开了安定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万树繁花,翻开了建设和谐安定、再造秀美山川的崭新局面。
从1999到2024的25年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白驹过隙,然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5年来,安定区儿女发扬伟大的“三苦”精神,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大无畏精神,在黄土高坡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奇迹,引起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目光。
科学统筹布局,高站位打好绿水青山保卫战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制,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总林长”,乡镇(街道)、村级林长实现全覆盖。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林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管理体系,确保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三北防护林工程六期规划》《“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等3个指导性文件,谋划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陇中地区生态修复项目等一批林业重点工程,规划总面积40万亩,项目总投资8.9亿元。
坚持协同推进。围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城镇面山、农村“四旁”(路旁、村旁、宅旁、水旁)和通道绿化提升改造,打破乡镇、村社界线,整山系、整流域、规模化推进,打造了定临高速通道面山、响河梁等一批万亩精品工程,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00万株,布局合理、功能多样、协调互补、以点带面的林业生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筑牢生态基底,高质量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争建项目夯实基础。先后争取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造林绿化资金6.69亿元,采取“乔灌草结合、多树种混交”等方式,累计实施造林绿化173万亩,实施九华沟、锦鸡塬等万亩以上的整流域生态造林示范工程,森林覆盖率达18%,年降雨量已增加到407毫米。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全面动员全社会参与造林,组织发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广大群众在城乡面山、农村“四旁”开展义务植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每年义务植树150万株以上,形成全民发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造林绿化格局。
提升城区面山品质。按照“两年栽植、一年管护”要求,将城区周边3.5万亩面山重新划片包干到308家省市驻地单位,落实包栽植、包成活、包抚育、包管护“四包”责任,分区分片、持续开展提质改造、补植补造、抚育管理,打造了8万亩结构合理、生长良好、功能完备的城镇面山生态功能区。
携手合力推动,高标准打造生态协作新模式
抢抓东西协作机遇。福州、青岛、定西3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生态协作作为东西部协作的有力突破点,实施“福州生态林”“青岛生态林”建设项目,成功将“长汀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市植树造林实践中。目前,已投资7680万元,建设生态林1.84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68万株,所有造林树种长势良好,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8%以上。
攻克造林技术难题。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水利局、福州市林业局、长汀县水保中心等单位专家组成科技团队,会同定西市有关部门经过实地考察、讨论研究,确定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如针叶树选用苗高2米、冠幅1米、土坨0.35米以上的侧柏、云杉、油松、樟子松等旱地移植苗,并借鉴长汀“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浇大水”“长中短结合”的成功经验,采用针阔混交、乔灌草多层次配置措施,加快地表覆盖速度。采用“林果、林花、林蜂、林药、菌、林农(农作物)、林禽、林旅”相结合示范种植模式,建成经济林2300亩,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用活生态资源优势。作为“长汀经验”的具体实践,“福州林”“青岛林”带动当地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植树务工、营林管护等工作,农户在绿色发展中找到致富路子。2个项目将11名脱贫群众选聘为生态护林员,户均增收8000元,吸纳1443户村民参与造林务工,发放工资518.44万元,户均收入3592元。“福州林”项目被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评为“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之一。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定西城区南山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放松的好去处。
精心精细管理,高效能推进资源管护显成效
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制定《林长制工作考核办法》《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林长制会议、林长督查、部门协作、信息报送、工作通报、考核办法等6项配套制度,区级财政每年配套资金2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动林长制高效运行。
严格落实林长职责。靠实各级林长和网格员责任,常态化开展巡林,建立由2677名护林员、草管员组成的网格化管理队伍,共划定林长责任区域2596个,做到人、地、责三落实,确保“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充分运用无人机技术和地面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巡查监管,实现重要部位视频网络全覆盖,确保林草资源安全。
强化资源日常管护。持续加强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额管理,依法依规办理临时和永久使用林地审批手续,坚决杜绝未批先建或超审批范围占用林地。不断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预测预报工作,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内,无公害防治率97%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100%,生态屏障更加巩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变图新,锐意进取的安定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更好、更快助推生态建设跨越发展将成为该区实现“和美乡村”最生动的注脚和最美丽的实践。在蓝天白云,碧水清波的大视野下放眼,昂然步入栽下一棵树,致富几代人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机勃勃、绿意浓浓、幸福涌动……
- 2024-04-15簪花游古厝 品茶赏南音(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 2024-04-15【甘快看】陇拍客丨兰州什川百年梨园春日盛放
- 2024-04-15“超级低温工厂”实现中国造(科技视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 2024-04-15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财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