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从“救命薯”到“黄金链”:定西马铃薯产业跃迁与时代答卷

2025-07-21 16: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 记者 金树栋     

  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北纬35°的定西大地因一颗“小土豆”改写了命运。从解决温饱的“救命薯”到撑起253.54亿元产值的“黄金产业”,定西马铃薯用200余年的种植史,书写了一段资源转化、产业升级的振兴篇章。7月22日至23日,“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将在安定区启幕,这场以“聚链集群、赋能向新”为主题的盛会,正为这颗“金豆子”的未来勾勒新的蓝图。

  自然禀赋:黄土高原上的“黄金生长带”   

  马铃薯与定西的缘分,始于先天的地理馈赠。这里1420-3941米的海拔梯度,搭配雨热同期的气候,形成了马铃薯生长的“黄金带”——南部高寒区适合繁育种薯,中北部丘陵地产出高淀粉薯,河谷川区培育早熟菜用薯,三大产区各司其职。1241万亩耕地中富含的钾元素,更让这里的马铃薯自带“优质基因”:干物质含量最高达30.7%,淀粉含量超24%,不仅品相光滑规整,更是国际公认的加工好原料。 “这是天赐的优势。”正如业内专家所言,马铃薯在定西不仅是“抗灾首选”,更是“市场优选”。检测数据显示,当地马铃薯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均衡,耐运耐藏的特性让它从田间到车间的损耗率远低于其他产区。这份自然禀赋,为后来的产业跃迁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产业进阶:从“救命薯”到“全产业链”的五阶跨越

  定西马铃薯的产业史,是一部从生存需求到发展追求的进化史。回溯20余年历程,五个清晰的发展阶段勾勒出“小土豆”的成长轨迹:    

  自给自足阶段(1995年前)。种植面积仅100万亩,加工以家庭小作坊为主,加工率不足1%,马铃薯只是农民口中的“救命粮”。   

  产业培育阶段(1996-2002年)。当地政府确立“洋芋工程”,将马铃薯列为支柱产业,配套政策与专班推动。到2002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90万亩,农民人均收益从85元增至326元,“温饱薯”开始向“产业薯”转型。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7年)。“立足全国、着眼世界”的思路推动规划升级,良种工程启动。2007年总产值达26.7亿元,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马铃薯成为脱贫增收的主力。

  全面提升阶段(2008-2013年)。“中国薯都”名号确立,脱毒种薯、商品薯、加工三大基地成型,总产值跃升至105亿元,农民人均收益占比达21%,“脱贫薯”的标签愈发鲜明。    

  转型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成为关键词。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53亿元,脱毒种薯出口海外,“定西宽粉”走向国际,马铃薯真正成为“致富薯”“振兴薯”。     

  从“够吃”到“赚钱”,从“零散种”到“集群产”,定西马铃薯用产值增长20余倍的成绩,证明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路径。

  全链攻坚:六大体系撑起“薯都”底气

  如今的定西,已建成全国最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这背后,是六大支柱体系的协同支撑。     

  体系化良繁。构建“温室原原种-基地原种-大田一级种”的梯级繁育链,年生产脱毒种薯220万吨,不仅供应国内10多个省区,还出口沙特、土耳其等国家,2025年已生产原原种6.96亿粒。  

  标准化种植。“梯田+马铃薯”“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广,2025年建成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6个,带动250万亩标准化种植,33万亩加工原料基地实现“订单化”生产。   

  精深化加工。28家精深加工企业形成96万吨产能,“定西宽粉”成为王牌——128家加工主体年产19万吨,2024年销售额39亿元,远销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多元化营销。线上依托2200家网店实现2亿元销售额,线下通过75家“甘味”运营中心直供一线城市,2024年全品类销售额达86亿元,“定西宽粉进高校”等活动让品牌走进消费场景。   

  高端化研发。省级创新中心与育繁推联合体攻关,形成淀粉、主食、休闲食品等多元产品体系,累计获得专利39项,“定西宽粉”从单一产品发展出预包装、鲜食等多形态矩阵。   

  品牌化运营。“定西马铃薯”“定西宽粉”成为“甘味”地标,通过16届马铃薯大会、全国推介活动打响名气,地理标志商标纳入省级重点保护,品牌价值持续攀升。     

  未来展望。聚链集群开启“新答卷” 2025年的马铃薯大会,是定西向全国展示产业实力的窗口:“定西宽粉”推广、招商推介、圆桌对话、国际种薯贸易洽谈等活动,将围绕“全产业链高地”目标,推动资源、技术、资本进一步集聚。      

  从200年前的“救命薯”到如今253亿元的“黄金链”,定西马铃薯的故事远未结束。随着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扩容、国际市场渠道拓宽,这颗承载着黄土高原馈赠的“金豆子”,正以全产业链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继续“薯”光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