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火热开展

2025-08-01 16:5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七月陇原,暑意正浓。甘肃卫生职业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8支实践分队、251名师生奔赴省内各地市,以“新”思维拓展服务边界,以“心”服务厚植为民情怀,在实践中淬炼青年担当,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与基层需求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更引导学子在扎根基层中锚定人生航向。

  相较于往年,今年的活动呈现出覆盖面更广、参与规模更大、专业特色更鲜明、实践成效更扎实的显著特点,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生动注脚。

  守正创新:以“新”模式激活实践育人新动能

  此次社会实践突破传统服务框架,以“专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场景,让实践课堂更富时代感。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镇,将健康义诊与文化汇演创新结合——不仅为村民开展甲状腺超声检查、血糖检测等专业服务,更带来锅庄舞《阿拉羌色》,中国舞《青花瓷》,乐器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合唱《相亲相爱一家人》等融合多民族风情的精彩文艺节目,让医疗服务与民族团结碰撞出“双向奔赴”的火花,数百名村民驻足观赏,洁白的哈达成为对学子最好的礼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则在陇南文县梨坪镇解锁“心理+助农”新路径。团队既通过“心灵奇旅”游园会为300余名学生开展绘画心理测试、团辅游戏等活动,更创新推出“青春助农•‘椒’个朋友”直播助农,志愿者化身主播推广当地辣椒特产,让心理健康服务延伸至乡村产业振兴领域。药学院聚焦“陇原药田”,在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构建“种植指导-加工调研-文化传播”全链条服务:师生深入当归、党参种植田指导田间管理,走进加工车间探讨炮制工艺,更在文化广场用方言讲解中药养生知识,让中医药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针对社会老龄化趋势,科学技术处带领各学院同学联动开展“智慧养老”专项调研,5支分队深入兰州、庆阳等五地市50余个村落,通过问卷与访谈了解2500余名农村老人对智能养老设备、远程医疗的接受度,为破解“医养结合”难题提供一线数据。这种“问题导向”的调研式实践,让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更触摸到基层最真实的需求。

  规模升级:从“点上开花”到“全域覆盖”的跨越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三下乡”活动在覆盖面、参与度与专业深度上实现了显著突破。在覆盖范围上,实践足迹从皋兰县黑石镇等传统实践点,拓展至天祝藏族自治县、会宁县、定西渭源县、陇南文县、平凉泾川县等省内多地,涵盖平原、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形成“东西南北中”全域覆盖的服务网络。校团委数据显示,今年8支实践分队累计服务10余个乡镇、50余个行政村,较往年服务半径扩大3倍以上。参与规模方面,251名师生的总人数较往年增长近50%,其中护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分别组织28人、17人、38人的团队,形成“大兵团作战”与“精准化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口腔医学院、中医学院等团队则首次将服务延伸至会宁县福利院、陈家井村等新区域,让专业服务触达更多基层群众。

  专业特色的彰显更为突出:护理学院聚焦“健康照护+养老服务”,临床医学院强化“急救培训+常见病防治”,中医学院主打“针灸推拿+养生指导”,药学院深耕“中药材种植+炮制工艺”,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发挥“影像检查+检验技术”优势。这种“一院一特色”的精准服务,让每个团队都能在擅长领域发挥最大效能,避免了往年活动中部分服务“泛而不精”的问题。

  情系基层:以“心”服务传递卫院青年温度

  从皋兰县石青村的农家院落到会宁县福利院的诊室,从泾川县的老人家中到文县的小学课堂,实践团队用“心”服务,让每一份付出都充满温度。护理学院28名师生在石青村开展“白衣护健康”行动:为留守老人测血压、讲防艾知识,入户帮老人打扫卫生;给困难家庭送生活物资,为留守儿童发学习工具,细节处的关怀让村民连声称赞“像亲人一样贴心”。口腔医学院在会宁县福利院的服务更显专业温情:30余名老人不仅收到牙膏、牙刷等护理套装,更获得“一对一”口腔检查——针对牙周病、义齿清洁等问题,学生用模型演示正确护理方法,连行动不便的老人都被搀扶到诊疗台,“孩子们耐心得很,讲得特别清楚”成为老人们共同的心声。中医学院在皋兰县陈家井村“把诊室搬进村”,教师现场针灸、穴位贴敷,学生教村民艾灸、送经络按摩锤,一杯杯降压降脂的中药茶饮,暖了村民的胃,更暖了心。这份“心”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临床医学院在石青村为村民开展心肺复苏培训,通过模拟演练让应急知识“接地气”;校团委组织的义诊团队在会宁县服务160余人次,中医把脉、急救讲解、血糖测量环环相扣,青年学子用专业素养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

  务实求效:从“走形式”到“见实效”的转变

  今年的活动更重“实效”,突出“解决问题”导向。药学院在定西渭源县元古堆村不仅指导农户种植当归,更与甘肃陇神中药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后续派驻专业教师定期指导种植技术,形成“短期服务+长期帮扶”机制;科学技术处的“农村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不仅完成2500份问卷,更形成包含“智慧养老推广建议”“慢性病管理方案”的调研报告,已提交当地卫生部门参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陇南文县的“直播助农”活动,首场直播就帮助椒农售出辣椒500余斤,后续将持续开展系列直播;护理学院在泾川县的“智慧养老”调研,已整理出当地老人对智能手环、远程问诊的需求清单,为企业研发适老化设备提供依据。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三下乡”从“送服务”升级为“建机制”,避免了往年“一走了之、服务中断”的局限。

  铸魂育人:从实践课堂到基层就业的价值引领

  实践活动始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更通过具体人物与事迹展现育人实效。口腔医学院在会宁县会师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2023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陈睿梅在“半条被子”的展柜前久久驻足,听完讲解员讲述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后,她在实践心得中写道:“以前总觉得长征精神离我们很远,今天才明白,它就藏在对群众的每一份耐心里。”在会师塔前,学生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拳头紧握,“这不仅是一次宣誓,更是对‘服务基层’的庄严承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实践成为连接高校与基层的“桥梁”,让学子在服务中看清人生方向。护理学院教师张誉馨带着同学们在泾川县调研,为独居老人王奶奶测量血压时,老人拉着她的手说:“村里要是能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常来就好了。”这句话让张誉馨深受触动,作为2025届毕业生的辅导员,她们班上今年有80%以上的同学在基层医疗岗位就业,她深有感触,“服务基层不是‘将就’,而是真正能实现价值的地方”。 

  正如校长王建成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上所言:“用脚步丈量土地,在实践中收获真知。”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以“新”赋能让服务更精准,以“心”铸魂让教育更深刻,以“广覆盖、强专业、重实效”的新面貌,让青年学子在具体的人和事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意,更找到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的交汇点。这不仅是一次实践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就业引导课”,让“服务基层、奉献祖国”的种子在青春心中生根发芽,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