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定西安定区调研农村养老服务
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怀揣着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切,于7月29日至8月4日深入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和巉口镇,全面了解农村养老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既是对相关政策落地成效的检验,更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民生温度,用心倾听和感知老人心声。
与乡镇干部座谈交流,情暖养老院

7月29日,学子们首站来到西巩驿镇,与李镇长围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展开深入座谈。李镇长从养老机构运营、居家养老补贴、老年医疗保障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乡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模式,也坦言了农村养老面临的资金短缺、基础设施陈旧、服务精细化不足等现实挑战。
座谈会后,学子们走进镇养老院。庭院里,几畦蔬菜绿意盎然,鲜嫩的黄瓜、饱满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这是养老院老人们亲手栽种的“成果”。“孩子们尝尝,这是自己种的,没打农药。”工作人员笑着摘下西红柿递过来,香甜的口感里满是自然的馈赠。庭院里,82岁的李爷爷拉奏着二胡,《东方红》的旋律悠扬婉转,老人们跟着节奏轻轻哼唱,学子们也被这温馨的氛围感染,纷纷围坐聆听,献上了热烈的掌声。临别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在院中的长廊下下合影留念。镜头里,老人的笑容与学子的青春面庞相映,定格成一幅温暖的画面。
花沟村调研,共赴主题党日

7月30日,学子们深入花沟村,在村委会的介绍中,他们了解到村里通过“幸福食堂+社长管理”模式,让独居老人平日里有照应、生病时有人管。村头的文化广场上,老人们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家常,脸上的笑容透着对生活的满足。
当天下午,学子们受邀参加村里的主题党日活动。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会议室,学子们也深受触动,仿佛感受到了基层党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随后,大家共同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村支书结合村里的重点工作说:“八项规定不是口号,是让我们离群众更近,比如给老人办补贴不拖延、修便民路不偷懒,这就是践行初心使命。”学子们深刻体会到,基层党组织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实事,成为了老人们可以依靠的“主心骨”。
深入百姓家:倾听故事,感悟养老百态

实践团成员分成多个小组,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乡间小路,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老年人家庭。每到一户,队员们都会放慢脚步,轻轻敲门,用当地方言亲切问候,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在交谈过程中,老人语重心长的说道:“现在吃穿不愁,就怕生病,去县里医院不方便”“孩子在外打工,一年见不了几次”“村里有了幸福院,但娱乐活动还是少”……老人们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现实困境。队员们详细记录每位老人的需求,并发放调查问卷百余份,通过数据分析梳理出农村养老面临的医疗资源短缺、留守老人精神孤独、养老设施不足等突出问题。
每一次促膝长谈,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老人们的故事里,有对岁月的感慨,有对亲情的期盼,更有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这些真实的声音,让学子们对“老有所养”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以青春之力,助养老之善

此次安定之行,学子们不仅看到了基层养老的成效——从养老院的琴声到村里的互助网络,从政策的落地到党员的担当,更感受到了老人们对幸福晚年生活的朴素向往。通过这次调研,学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养老事业既需要政策的温度,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学子们表示,随着调研旅程的结束,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调研报告,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将把所见所闻整理成建议,也会尽己所能宣传基层养老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农村老人的需求。青春的脚步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频,相信这份牵挂与行动,终将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愿景照进更多老人的生活。
- 2025-08-122025“艺汇丝路”采风行|临夏永靖炳灵寺 一眼千年的共鸣
- 2025-08-12泥水平衡盾构机“沧渊号”始发掘进
- 2025-08-12毕业致辞与启航哨声(暖闻热评)
- 2025-08-12以涓滴细流汇聚澎湃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