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探寻安定区养老现状
7月29日,迎着陇中大地炽热的朝阳,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支充满活力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伍启程奔赴定西市安定区。他们此行怀揣着深切的关怀与扎实调研的决心,旨在深入乡村肌理,实地探访当地老人的养老现状与真实需求。这不仅是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青年响应,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将理论扎根乡土、将关怀送达人心的生动实践。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乐”的民生画卷上,他们以青春之笔,细细描绘属于定西老人的温暖章节。
陇上躬行:花沟村田埂间的汗水与感悟

7月30日,实践之旅的首个深度体验落在花沟村的广袤梯田上。村支书指着在烈日下劳作的稀疏身影,道出了村庄养老的困境:“年轻人都去城里打拼了,留下老人守着土地和家园,养老的担子不轻啊。”为了真切感受这份与土地血脉相连的坚韧,学子们们挽起裤腿,躬身踏入村民的庄稼地。锄草、松土,看似简单的农活,在黄土高原的烈日下变得异常艰辛。汗水迅速浸透了衣衫,腰背的酸痛阵阵袭来。“仅仅一垄地,就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队员刘俊伟擦着额头的汗珠感慨,“亲身体验过才真正懂得,老人们日复一日在这片土地上耕耘,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对故土多深的眷恋。”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汗水的咸涩,让“乡村养老”这个抽象概念,瞬间有了沉甸甸的重量和温度。
檐下倾听:西巩驿镇与巉口镇的岁月回响

7月29日至8月3日,学子们深入农户,叩开一扇扇承载着岁月的大门,是实践队贯穿始终的核心任务。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学子们穿梭于西巩驿镇与巉口镇的村落之间,走进一户户老人家中。在巉口镇一位老爷爷家略显寂静的屋子里,他颤巍的手反复摩挲着,声音低沉:“孩子们在外头忙,一年难得回来几次。手机里看看,哪比得上真真切切坐在一块儿吃顿饭、说说话啊。”学生们围坐在老人身旁,静静聆听。在西巩驿镇老奶奶家的沙发上,他时而讲起年轻时在外游历的峥嵘岁月,眼中闪烁着光芒;时而又陷入对儿孙的思念,难掩落寞。这些面对面的促膝长谈,炕头炉边的细语倾听,让队员们触摸到老人们物质需求之外,那份渴望陪伴、渴望被倾听、渴望生命故事被铭记的深沉情感。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一段历史;每一声叹息里,都蕴含着对亲情慰藉的期盼。
智慧守护:山海新村的“银发课堂”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老人易受诈骗信息困扰的普遍担忧,实践团队迅速行动,于8月1日在巉口镇现代化的山海新村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守护夕阳红”防诈骗知识宣讲活动。队员们结合真实案例,用老人们听得懂的方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保健品陷阱”“冒充公检法”“中奖诈骗”等常见骗局的手法与防范要点。讲解生动有趣,老人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交流。现场气氛在“有奖竞答”环节达到高潮——队员们抛出一个个防诈小问题,“陌生电话要转账怎么办?”“免费送礼品让登记信息能信吗?”银发“学子”们踊跃举手,争相抢答,回答准确且充满生活智慧,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活动室。一份份实用的小奖品,传递的是识诈防骗的“金钟罩”。这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不仅为老人们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更展现了青年学子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回馈桑梓的智慧与担当。
心之所悟:黄土垄上的青春答卷

从花沟村田垄间滴落的汗水,到西巩驿镇、巉口镇无数个农家小院里的温情对话,再到山海新村社区反诈课堂上热烈的互动,短短数日,行程紧凑而饱满。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了安定区的土地,更用心贴近了这片土地上银龄长者的心灵世界。队长卢思会在归程的总结中深情说道:“我们看到了政策阳光温暖覆盖下,养老院整洁的房间和食堂,也真切感受到了那些散居在村落深处、需要更多精神慰藉的老人们的‘屋檐下的微凉’。养老,不仅仅是物质的供给,更是心灵的安放与尊严的守护。”队员强小霞在实践日记里郑重写下:“花沟村锄过的每一寸土地,山海新村老人们抢答时明亮的眼神,都在我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里,每一位曾经或正在为这片土地奉献一生的老人,都应是画卷中最温暖、最不容忽视的亮色。”
当青春的朝气与乡村的暮年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相遇、对话、交融,收获的远不止于调研数据。甘肃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带走的是对乡村养老复杂图景的深刻认知,是对国家政策在基层落实成效的切身理解,更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用所学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这份来自陇中大地褶皱里的感悟与责任,必将化为滋养青春成长的沃土,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持续关注民生,情系桑梓,为绘就“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贡献青春的光与热。
- 2025-08-11邮储银行平凉市分行:精准“滴灌”助力“桃”农增收
- 2025-08-11邮储银行金昌市分行成功堵截涉诈资金柜面取现
- 2025-08-11邮储银行金昌市分行:金融“及时雨”润泽乡村振兴路
- 2025-08-11邮储银行武威市分行:为种植户施足“金融底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