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新闻资讯

兰州城关区洪道巡查队:风雨中的城市“安全堤”

2025-08-15 16:27 来源:中国甘肃网

  正值雨夜,两支身着荧光绿制服的队伍正沿着泥泞的洪道边缘艰难前行,手中的探照灯划破雨幕,守卫着城关区的安澜。

  2025年8月初,城关区迎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在罗锅沟东坪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北巡查队队长回跃东和同事们在雨中连续奋战了10余个小时。在洪道沿线反复检查每一处边坡支护和排水系统。“雨越大,我们越要盯紧这些关键点位,2688米的新建排洪渠关系着居民的安全。”回跃东抹去脸上的雨水说道。

  科技赋能 智慧防汛

  在城关区防汛指挥中心,无人机巡河已成常态化手段。操作员轻点屏幕,一架搭载高清摄像头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将洪道全景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

  “无人机就是我们的‘空中哨兵’。”巡查队技术负责人丘华介绍道。自2025年初,这支队伍创新采用“空-地-人”立体巡查体系,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广、机动灵活的特点,对全区24条洪道实现了精准监测、快速预警和高效处置。

  技术革新带来了效率飞跃。巡查影像不仅能打印成图集,还可建立洪道立体模型,实现全方位监控。今年1月以来,这支队伍累计飞行120余小时,巡查里程超过200公里,发现并处置污水管网破损、河岸垃圾等隐患20余处。“每发现一处隐患,都可能避免一场灾难。”丘华指着屏幕上的实时画面说。当发现异常情况,他们会立即同步至“城关区河长制微信工作群”,第一时间调度责任单位处置。

  风雨无阻 日夜坚守

  进入汛期,巡查队员们的生活节奏完全被天气左右。“每日一巡、雨前必查”是铁律,24小时值班值守是常态。2025年8月12日,暴雨突袭兰州,凌晨3点,巡查队员冒着倾盆大雨出现在老狼沟、烂泥沟等重点洪道,协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巡查洪道。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岗位。”老队员赵恩钟说。在罗锅沟治理工地,他和队友们每天开工前必查边坡支护;遇到降雨天气,他们就在洪道险段、低洼易涝区24小时轮班值守。今年5月至今,这支队伍累计开展雨前排查300余次,雨中巡查100余次,雨后核查80余次。

  “叫醒叫应” 生命至上

  “暴雨预警,立即撤离!”2025年8月7日,城关区水务局的紧急通知在洪道施工项目群刷屏。巡查队启动 “叫醒叫应”机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通知等方式,确保洪道内所有人员收到警报。

  短短半小时内,10个施工项目的40余名人员、5台设备全部安全撤离。“我们对所有洪道内施工项目进行了‘叫醒叫应’,必须确认最后一台设备、最后一名人员撤离。”河洪水系服务工作站副站长田乐站在雨中,监督着最后一批施工机械驶离河道。

  这套科学机制背后,是巡查队员们的未雨绸缪。汛期前,他们已发放6000余件防汛物资,组织防汛平台运用、预警发布等专业培训,对33个户外雨量监测站进行全面检修,确保上线率100%。

  群防群治 众志成城

  在盐场路街道,居民张大爷指着大砂沟河洪道新修复的护坡说:“以前这里围挡破损,雨天特别危险,现在巡查队处理好了,我们出门安心多了。”这支队伍不仅自己巡查,更带动群众参与河道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巡查队员们深入社区,动员百余名志愿者加入护河行动。他们组建专职巡查队伍,建立“暗访督查+无人机航拍监测+巡河APP+群众举报”监管体系,实现“无人机天上看,河湖长地上巡,监督员随时报,群众随手拍”。今年汛期,巡查队及时处理了15起隐患,清理洪道建筑、生活垃圾500余吨,清淤疏浚洪道4.5公里。

  暴雨过后,罗锅沟新建的排洪渠安然无恙。巡查队员们在晨光中检查完最后一段渠道,工作服上沾满泥浆却笑容灿烂。这支队伍以年均徒步巡查2000公里的脚步,守卫着城关区24条洪道的安澜。“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危险消失在萌芽状态。”南巡查队队长侯尚斌如是说。

  在即将到来的秋季汛期,他们又将投入新的战斗——用科技筑牢防线,用脚步丈量责任,在每一次暴雨来袭时挺身而出,成为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安全堤”。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