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暑期实践研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课教师赴赴教育部吉林大学研修基地开展暑期实践研修,重走东北抗联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牢教师理想信念,增强育人使命。
重走东北抗联路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全体教师参观了吉林省珲春党史展览馆,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入了解各族群众支援抗联的感人场景,真实体验多民族团结抗战的历史。在珲春大荒沟党史教育基地,于十三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并默哀,沿着抗联战士足迹“重走抗联路”,现场聆听义务守护十三烈士陵园四十余载的退伍军人刘国信讲述英烈事迹,切身感受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体悟抗联将士的坚定信念与牺牲精神。在延吉市太兴村红色教育基地听取《旗帜——中共东满特委领导下的东北抗联二军抗战斗争史》专题党课,学习东北抗联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革命先烈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学习先进典型模范 用教育家精神涵养师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全体教师来到吉林大学黄大年纪念馆,近距离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现场聆听他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在先进模范的伟大事迹中激发爱国热情和育人使命。在吉林大学历史名人馆,依次参观了“六校肇始 为国而生”“高瞻远瞩 强基铸魂”“与国同行 风雨耕耘”以及“薪火弦歌 赓续传承”等展区,见证了林枫、饶斌、江一真、李四光、陈先舟、任抟九等教育家为吉林大学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深入了解先贤的光辉事迹,在历史叙事中触摸先驱的精神脉搏,深切体悟教育家们的初心与担当。
行走边境口岸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引导教师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时代内涵与生动实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素材和时代力量。全体教师参观了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中俄珲春口岸和跨境电商产业园、防川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朝鲜族民众进行对谈交流,深入了解吴大澂在珲春勘界立碑、捍卫国土主权的艰辛历程和卓越功勋,感受珲春口岸中俄繁忙的通关场景,调研产业园跨境物流和贸易模式,听取朝鲜族民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感人故事。立足中朝俄三国交界,感受一眼望三国中朝俄交界的鼎足地带,为思政课教学收集鲜活素材。
探寻民族品牌 坚定文化自信
思政课兼具思想属性与文化属性,其充满生命力、保持鲜活度离不开持续的文化赋能与滋养。研修班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将文化自信教育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与价值践行。全体教师参观了长春市一汽红旗文化展馆、林田远达创客空间,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讲解四位一体的展示方式,全面了解红旗品牌60多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深刻感悟红旗品牌的力量,增加对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的深入了解,体会一汽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长子”复兴崛起的拼搏精神。在长春林田远达创客空间,了解民族企业坚持“文化+创新+产品”的发展理念,以制作汽车标牌、铜字等小物件为起点,转型发展到品牌策划、商品设计研发、产品打造及企业专属IP定制等多样化开发服务的发展历程,成功实现文化对品牌的赋能。青年教师蒙晓楠表示,“讲好思政课需要夯实文化根基,红旗文化内涵丰富,民族企业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活教材,在教学中要将其有机嵌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中,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更为充沛的营养和智慧”。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砥砺奋进力量。经过红色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参训思政课教师表示,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厚植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 2025-08-18秦安县组织开展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
- 2025-08-18宕昌: “政务夜市”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 2025-08-18陇南市第十届运动会在成县开幕
- 2025-08-18我给青藏高原“画草图”(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