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新闻资讯

凉州词

2025-08-21 16: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开元年间,时任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把在陇右、河西一带搜集到的一批西域乐谱进献给唐玄宗,其中就包括《凉州曲》曲谱。正是郭知运的这一举动,把《凉州词》推上了历史舞台,此后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凉州词》的出现到盛行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发达,先秦两汉时期,乌孙、月氏、匈奴先后在此驻牧。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走廊成为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舞台。游牧民族能歌善舞,再加上西域外来乐舞、乐器的加入,使得河西乐舞种类繁多,基础深厚。

  魏晋以来,河西走廊的音乐歌舞盛况空前。在这段时期,凉州的地方乐曲与西域乐曲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融合,为后来《凉州曲》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前凉张重华时,就有天竺乐伎来到河西。前秦将军吕光征服西域之后,又把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建立后凉政权,期间,在龟兹乐的基础上加入了传统汉乐的成分,号为《秦汉伎》,也叫《秦汉乐》。北凉沮渠蒙逊统治河西之时,《秦汉乐》逐渐完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河西后,正式定名为《西凉乐》。北魏诗人温子升的《凉州乐歌》中有“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诗句,可见当时乐舞艺术非常繁荣。

【二】

  609年,隋炀帝西巡焉支山,接见了西域27国使臣,并举行盛大的宴会和舞乐表演。宴会上“奏九部乐”,其中就包括《西凉乐》,同时“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这也许是《西凉乐》第一次震撼亮相于“国际舞台”。

  唐代前期,朝廷先后在河西设凉州总管府、都督府,后又设河西节度使。盛唐时期,凉州成为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中外交流络绎不绝,“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就是当时凉州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凉州曲》正是西域龟兹乐传入凉州后,不断融合河西、中原及其他地区音乐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新曲调,是各民族兼容并蓄、薪火相传的智慧结晶。正如《旧唐书·音乐志》中的记载:“其乐具有钟磬,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新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开元二年(714),郭知运因连胜突厥、吐蕃,战功卓著,被任命为陇右诸军节度大使、鄯州都督。他任职期间,悉心搜集了包括《凉州曲》在内的诸多曲谱,便在第一时间进献朝廷。唐玄宗精通并酷爱音乐,尤其对《凉州曲》钟爱有加。他下诏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所配的歌词自然便称为《凉州词》。

  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据《开天传信记》记载:“西凉州俗好音乐,制新曲曰‘凉州’,开元中列上献之。”《乐苑》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所进。”此后,《凉州词》又流传至民间,如李益《夜上西城听凉州曲》有“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凉州双管逐”的句子,武元衡《听歌》云:“月上重楼丝管秋,佳人夜唱古凉州。”《凉州词》从而风靡朝野上下,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也称为《凉州歌》。

  一首《凉州词》,陶醉了整个大唐。

【三】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四方宾服,许多士大夫也有向往边塞、崇尚功名的入世情结。他们纷纷前往凉州,在壮阔苍凉的边关落日下,在金戈铁马的边塞疆场上,抒发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737年,37岁的王维到达凉州;751年,36岁的岑参来到凉州;752年,52岁的高适也来了。王之涣、王翰也是边塞诗的吟诵者,写下过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冠有“凉州词”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一百多首。

  每一首《凉州词》,都是古代边塞生活的生动写照。

  “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昨夜蕃兵报国雠,沙州都护破凉州。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

  ……

  这些词或写大漠雄奇之景象,或抒将士征战之壮志,或叙边塞战事之惨烈,震撼人心,荡气回肠。

  大漠孤烟、边关落日、黄沙骏马、英雄美酒……这样的场景,必须要有绝世的诗词才能标配。于是有了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于是也有了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首《凉州词》辞采壮丽、气势磅礴,传递着盛唐之音,成为千古绝唱。诗人用凝练的语言,展现出一种壮美瑰丽的艺术魅力;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凉州边塞风物画卷;用悲壮的场面,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那慷慨的歌声,穿透了每一位热血男儿刚毅又柔弱的心。

  王之涣、王翰早已远去,大唐也成为历史,但《凉州词》依旧传唱。

【四】

  唐代诗人对凉州有着特殊的感情,凉州的繁华和失陷在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唐盛世的繁华里,有凉州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凉州厚重的记忆中,也传诵着诗人们的牵挂与情怀。《凉州词》因此成了盛世记忆的文化符号。

  安史之乱开始后,由于河西精兵内调平叛,凉州空虚,吐蕃乘机于764年占领凉州。渴望收复凉州,是当时人们的强烈愿望。中晚唐诗人回忆盛唐,往往会想起凉州,写到《凉州词》。如张籍《凉州词》云:“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元稹《西凉伎》道:“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连城边将但高会,每听此曲能不羞。”王建《行宫词》曰:“开元歌舞古草头,梁州乐人世嫌旧。”白居易《秋夜听高调凉州》云:“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题灵岩寺》曰:“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州无限情。”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道:“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晚唐诗人杜牧《河湟》诗写道:“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可见,唐代晚期的河湟一带,尽管处于吐蕃的占领之下,但是当地的民众仍然喜欢高唱《凉州曲》。杜牧还有诗云:“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差。”

  《凉州词》饱含着诗人对盛唐景象的深情追忆和深切怀恋。他们为遥远的凉州梦萦魂牵,为心中的凉州呐喊呼吁,与凉州同呼吸,共命运,深深地体现了诗人们的家国情怀。

【五】

  《凉州词》在唐代影响广泛,在后世流传久远。南宋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有“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的句子。他还梦回凉州,在《梦从大驾亲征》云:“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直至明清,《凉州词》的吟唱依然不绝,如明代张恒《凉州词》云:“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张九一《九月登武威南山》道:“岂谓边关多盛事,一尊聊为唱凉州。”清代叶映榴《凉州曲》云:“金翠丁星香梦回,拥衾为度凉州曲。”张翙《听歌者琵琶》叹道:“玉腕红纱翠黛愁,声繁破拨唱凉州。”张澍《凉州词》曰:“失去燕支少颜色,汉家哪肯弃凉州。”

  《凉州词》高亢雄浑,悠扬动听,风格独特,多唱边塞风光、戍边战事及兴亡怀古之事,听之令人动容。《凉州词》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其本为宫调,传入宫廷后又出现了“黄钟宫调”“道调”,乐器主要有觱篥、琵琶、胡笳、羌笛、筝、横笛、笙和方响。《凉州词》的作者,除了诗人,还有艺人“以诗入乐”,他们共同成就了《凉州词》。

【六】

  关于《凉州词》曲谱,《新唐书·礼乐志》记载道:“《凉州曲》,本西凉所献也,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但到了唐朝末年,“乐工逃散,金奏皆亡。”南宋学者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道:“《凉州》见于世者,凡七宫曲,黄钟宫、道调宫、无射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高宫,不知西凉所献何宫也。”该书还说“《凉州》排遍,予曾见一本,有二十四段。”可惜的是,《凉州词》曲谱由于种种原因散失,没能流传下来,不知何时已淡出历史的舞台,成为遥远的绝响。

  南宋蒋捷《瑞鹤仙·乡城见月》词云:“怕人间,换谱《伊》《凉》,素娥未识。”到如今,万里关山依旧,悠悠古曲难寻,唯有那一首首悲壮苍凉又豪气冲天的《凉州词》,一直以来在不停地诉说着盛唐风韵。

  历经沧桑的《凉州词》,代代诵读,流传至今,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来凉州,其实就是来寻找《凉州词》,感受盛唐的恢宏气象。

  《凉州词》是古诗词中的一朵奇葩,永远闪耀着独特又绚丽的光芒。

  (作者:李元辉,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