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书记”到“老马哥”的帮扶之路——记张家川县税务局驻张家村第一书记马文军的温情坚守
从张家川县城向北,一条盘山公路如同灰褐色的绳索勒进黄土高原的褶皱里,越野车在刀锋般的梁峁间颠簸,每次转弯都让人心惊。发动机无力的嘶吼与碎石打在车底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在诉说着路途的艰难。这是一段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张家川县税务局驻张家村第一书记马文军每个月都要碾过三十余次。
“老马哥,今晚去一趟县城看看上学的娃娃,这会没车了,今晚你去不去县城啊?”
“能行,正好我也去一趟单位,你在门口等着,我下来接你。”
太阳已经落山,村委会角落的小屋子飘出炊烟点点,一个矮小的身影将切了一半的食材拿盆子扣好,拔掉电磁炉电源,拿出那件穿了很久的外套,来不及披,便冲进了那辆已经泛黄的白色越野车。三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对马文军而言并不陌生。村民的称呼从恭敬的“马书记”,到亲切的“老马”,最终定格为血脉相连的“老马哥”,三个称呼的嬗变里,承载着张家川县连五乡张家村大山深处独有的信赖与亲情。
风雪夜行 化身村民安康“守护神”
2022年初,马文军刚来张家村担任驻村书记时间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这片大地,本就偏僻的张家村,如同与世隔绝般,陷入了原始的黑寂。半夜十一点,刚铲完村口积雪的他浑身挂冰,哆嗦地回到宿舍,炉火因未及时加煤早已熄灭。打开电热毯不到十分钟,便接到村民张军合的电话,“我婆娘这会叫唤肚子疼,快要晕过去!”电话那头呼吸急促,声音焦灼。

拿出千斤顶,赶忙打上防滑链,顾不得早已冻僵了的手,便招呼将妇人抬上车,后排早已铺好前不久县局党委慰问驻村干部时带的一床新棉被。车灯如剑,在深夜中劈开仅五米可见的通道。行至拐口,被压实的积雪让车后轮打横下滑,他跳下车,从后备箱抽出铁锹。
“咣!咣!”
刺耳的声音在寂静谷间回荡,传递很远,铁锹木柄震裂虎口,汗珠打湿头发,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夜里迅速结冰。每每谈起那一夜,马文军说话的声音依旧会颤抖。本该一个半小时的路程,那一夜足足走了五个小时,车轮在山脊间弯道中打滑三十余次。抵达县医院后,他东奔西跑,陪着这个焦急的男人将妇人送进急诊室,便坐在走廊长椅上。裤腿上的冰屑还没消融、头顶湿透了的头发冒着蒸汽,护士见这般,递来一杯温水,他颤抖的双手已然握不住纸杯。
“家属是哪位,请签字!”早上八点,急症室门打开,大夫走了出来。两人异口同声的问道:“我(他)婆娘现在好着没?”
“只是正常的宫缩,没什么大碍,注意休息就好了。”
大夫温和的话语像一道暖流,瞬间融化了马文军紧绷的神经,高度紧张的脱力感这时才山呼海啸般的涌上四肢,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谢绝了村民张军合的好意,哑着嗓子说:“人没事就好,我先去一趟县局,然后回村,你等媳妇好了再来。”
回村已是正午,当他回到村委会,夫妻家属早已等在那儿,手中篮子里提着还留有余温的鸡汤。
“昨晚这事,难为马书记您了,我们这下雪的路,牛羊都不敢走啊!”
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却被喉咙里涌上来的哽咽堵住。目光扫过那一张张质朴的面孔,昨晚的艰辛与恐惧,在这一瞬间都找到了归宿,他含着泪,对这几个乡民说道:“喊啥书记,就是做了该做的事……,咱驻村的,不就得这么干么?”他哽咽着,“只要能帮到大家,我老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那带着沙哑的嗓音,平实的如同脚下的黄土,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重!
环境蝶变 开垦荒地村庄变“花园”

张家村村口有块荒地,因无人耕种成了村民的垃圾场,多年以来,村民在那里倾倒的垃圾堆成小山,夏泛恶臭,冬卷废塑。马文军第一次召开环境整治会的时候,村里年长的张老汉磕着旱烟讪笑:“书记来这领导,是让我们变富的,咱们庄农人都实在,整这些花架子有啥用处哩?”
他憨憨的笑了笑,没有说过多的话。次日清晨,天刚微亮,铁器的摩擦声便敲醒了半个村子。人们出门下地,路过村口,便看到税务干部抡着铁锨铲垃圾,本就沾满泥土的运动鞋泡在雨水与垃圾混合产生的泔水里,让人心疼。就这样到第三日,七十多岁的张老汉扛着铁锨加入进来:“老马,我和你一起弄!”
等垃圾铲完,村口荒地平整好后,马文军又为经费发了愁。他大致算了一下,村口那个场,用木栅栏围起来,至少要100米,预计花费12000余元,他隔三差五就往乡里跑,申请经费。但是现在乡里经费紧张,按照正常流程,这笔经费申请下来至少还得一年,他想着,要是这项工作停下来,没两个月,这里又会和之前一样,变成村民倾倒垃圾的场所,他思索良久,顾不得那么多,喊来了另一个帮扶队员。
“治荣,你看这样行不。”村委会昏黄的灯下,马文军把工资卡拍在桌子上,“咱俩伙食补贴今年不动了,用到这上面,加上这笔钱 。”驻村队员马治荣听到后站起来:“老马,咱俩一个单位的,别说这些,剩下的,咱俩一人一半!干!”
围栏立起来的那天,马文军在栅栏里种上了月季,撒上了三叶草的种子,给自己留了几畦菜地。清明雨落,他弓着腰铺地膜,种上了自己喜欢吃的辣椒茄子。张大爷坐在栅栏边的木椅上嘀咕:“公家人倒比我们会算计,菜钱全省下了。”
如今的村口,已然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议事厅,冬晒暖阳、夏闻花香,就连最爱随手磕烟灰的张老汉也自觉装上了小罐子。2022年末,连五乡卫生评比,张家村积分冲进了前三。暑假回村的大学生说道:“老马这栅栏,围住了我们村的精气神!”
文化盛宴 好戏连台干群一齐“上村晚”
2022年除夕前夜,打麦场亮起了张家村史上第一盏舞台灯。马文军带着驻村干部和村里小伙们挂横幅、挂灯笼。
“老马哥,大过年的不回去过年,还在我们这待着弄啥?”村民们在打麦场口凉亭坐着烤火,火光映照在他们的脸上,有些人满脸的期待,有些人不住的摇头。
每个人的表情马文军都看在眼里,他不去争辩,只是朝人群开玩笑说道:“我们回族同胞不过年!今年过年跟汉族同胞一起过!”紧接着,他笑呵呵的让人拿出从自家村子里借来的大鼓,又把自己越野车后备箱打开,拿出两箱从网上淘来的彩带和气球。
腊月廿九,张家村飘起了细雪。从村委会门口开始,一双细碎的脚印走遍了全村各个角落。马文军挨家挨户的敲门:“会哼曲儿的出曲儿,会耍的耍闹一哈!”村里几个年轻人从别的村庙里借来社火戏服,在外上学的大学生组了个小乐队,小娃娃们着急忙慌背起来唐诗,生怕跟不上“老马哥”的步子。
正月初三下午,打麦场中央生起了巨大的篝火,当暮色染透山峦,印着福字的十二盏灯笼一次点亮,舞台正中央一盏明晃晃的LED灯,照亮了张家村新春的夜晚。听村民们讲,那天晚上的节目不多,但是都很精彩。上大学的年轻人拿着口琴和吉他,给村民们唱着耳熟能详的歌曲;几个县城上小学的孩子,稚嫩的声音齐诵不明诗意只闻其音的古诗;驻村干部们也上台扭了一段《贤良》;就连爱嘟囔的张老汉,也放下了他的旱烟袋子,上去吼了一嗓子从电视里学来的秦腔。
晚会接近尾声的时候,马文军搬来自己用工资买的烟花爆竹,带着村里的小孩,在村口坡下点燃,爆竹声响将晚会气氛引向高潮。灯如昼、星如雨,村民看着在一旁“老脸通红”的老马,笑着问他:“老马哥,这样的晚会,明年再闹不闹?”
“闹!我们年年闹!”
此后三年,张家村村晚的节目单上多了很多节目。听村里人讲,每年村晚开始,还有人专门带着架子,支起手机,学着在抖音快手开直播呢。
产业密码 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当我们跟随马文军前往村外养殖场的时候,他忽然指着荒地中的十余颗树:“这是我们今年种下的‘宝贝’!”马文军看着那些苗子的眼神,似乎在看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些核桃树,是我们找市农科所专家过来指导的,生长很快,挂果时间要比平常核桃树少花一半年哩,估计5年左右就能挂果。”他忽的又仿佛自言自语,“五年,很短的,也太长了。”这句话轻的像一声叹息,融进了黄土高原干热的风里。五年的等待,是一个漫长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期盼。
走进合作社养殖场,咩咩声不绝于耳。这声音不再是往日在山坡上零星的孤鸣,而是成群结队的合奏。棚圈内,一只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的羊悠闲嚼着草料,小羊则警惕的看着我们一行人。
“老马哥来了啊!”正在给羊添饲料的村民张世乾惊喜的喊道,放下手中的活快步过来。他是合作社的工人,以前出了名的贫困,每天在山坡上放着两头牛,三四头羊,庄里人都叫他放羊娃。
“张世乾,这批羊羔子长的好着么?”马文军熟练的走进圈里,弯腰查看一只小羊羔的状况,动作自然熟练。“好得很!你看这骨架子大的!”张世乾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笑意,“上一批出栏的,合作社每家分了三千多块!”
马文军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们,刚开始办合作社的时候,村民心里其实打着鼓呢,担心羊卖不出去,怕赔了。那段时间,他带着帮扶队员一家家的走,挨家挨户谈,掰着指头给大伙算账,还动员单位的同事和朋友,过年的时候买羊肉牛肉。后面带着村民,去县里别的养殖场学习,看人家是怎么发家致富的,还积极联系畜牧中心的专家过来指导,给乡里打报告申请资金,那半年,他车的里程表足足转了8000多公里。
最难的是启动资金这一块,乡里的补贴一时半会下不来。那一晚,马文军又翻出了自己工资卡……但是这一次,却被村委专职书记张书记拦了下来:“老马,你为张家村付出太多了!这钱,我们大家想办法,再凑凑!”最终,几名党员先拿出了一部分,犹豫观望的村民看到这情况,也吃了定心丸,几经波折,硬是把这笔资金凑出来。
马文军有个设想:核桃树长起来,可以在这里圈一块地养鸡鸭;羊粪可以给核桃树和饲草地施肥。马文军讲到这儿,再也藏不住脸上的笑意:“这就是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环保的都是好东西,绝对能卖上价,这两年,光我们税务局单位的干部职工,购买牛羊肉消费扶贫就让村民收入多加了88000余元。接下来努努力,让村民学着搞搞直播,带带货,我也可以学学人家那些带货的村干部,一起上么!”
回到村委已经是傍晚,马文军拿出这几年的驻村工作笔记,上面清楚的记着每家每户的情况。“现在村民收入怎么样?”我们这样问道。“哈哈,现在乡里给我们村的防返贫监测底线年年上涨,这三年已经翻了一倍了!”马文军向我们讲述着成果,脸上笑容止不住地洋溢着“相比于刚来的时候,124户、629个村民年均收入翻了将近一倍!”
从“马书记”到“老马哥”,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一千四百余个日夜,他那辆越野车送病就医、带民进城、代售农产……,最终承载起张家村向春天迁徙的重量。当漫天星辰缀满黄土高原的夜空,村委会那盏灯下,一个身影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今天,防洪点检查一切正常;明天,村口凉亭需要修缮,退役军人窦红军需要安置,‘金秋助学’活动要抓紧联系县局开展……”
山风翻动纸页,恰似岁月奔流的声音。(朝阳)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