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丹心汇陇原——兰大教授丁文广的公益历程
丁文广教授常以泰戈尔的诗句自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这句话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照亮了他三十余年走过的公益长路,也正契合了民政部等多部门近期发布的《关于开展慈善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通知》所倡导的“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的理念。那种“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社会生态,恰是他多年实践的生动映照。丁文广教授以扎根大地、兼济天下的行动,不仅诠释了一名新时代科学家的崇高情怀,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出兰州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切担当。

母亲的教诲:生命最初的微光
20世纪60年代,丁文广教授出生在甘肃平凉崆峒区的一个贫困山村。记忆中的童年,总是与饥饿相伴。母亲常常把家里仅有的几碗面分给比他们更困难的邻居。母亲总说:“人这一生,要孝敬父母,优待亲朋,怜悯孤儿,救济贫民”。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束光。
2015年10月13日,当丁文广教授站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接受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时,耳边回响的依然是母亲温柔而坚定的声音。那一刻他明白,公益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态度。母亲用她微弱的火光,点燃了丁文广教授心中的火炬。
跨越国界的觉醒:公益是一种呼吸
1991年,丁文广教授赴加拿大留学,寄宿在一户白人中产家庭。这个家庭的四个孩子,周末不是去游乐场,而是为移民辅导英语、帮老人修剪草坪。最小的孩子玛利亚曾用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为流浪者买面包,她对丁文广教授说:“妈妈常说,帮助别人是呼吸一样自然的事。”
在异国他乡,丁文广教授第一次感受到公益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生命状态。房东一家的善行让他明白,真正的公益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平等相待的互助。正是在海外的那段岁月,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与祖国土地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面对那些仍处于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丁文广教授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了家乡。

破茧之路:从公务员到公益人
回国后,丁文广教授在甘肃省畜牧厅工作,负责扶贫项目。1997年,甘肃省申请“中国西部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他独自负责完成了7亿元的农业分项目报告,占项目总经费的50%。在项目启动前的四年准备及谈判期间,凌晨两点的台灯见证了他无数个不眠之夜。2002年项目尘埃落定时,丁文广教授却做出了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公职,投身一线扶贫工作。
“我要去一线,做真正的扶贫。”这个决定让丁文广教授从舒适的办公室走向了贫瘠的山村。2008年,他注册成立了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公益机构,从此与甘肃的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在家乡艰苦的环境中,丁文广教授借助公益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积极投身于扶贫济困和乡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努力践行着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生理念。
清水岭的启示:扶贫是唤醒尊严
2002年寒冬,丁文广教授来到清水岭村。183户人家住在破旧的窑洞里,吃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村民靠砍柴为生,让青山变成了秃岭。面对这个“赤贫村”,他辗转难眠。
最终,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创新出“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将183户分为三批,首批61户获赠母牛,繁育的牛犊无偿传给下一批。这个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更让村民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
最难忘的是特困户评选那天。村民用玉米粒投票时,目不识丁的老汉马德福将玉米粒紧紧攥在手心,仿佛握着命运的钥匙。三年后,95%的农户住进了新瓦房。一位村民的话让丁文广教授热泪盈眶:“以前觉得穷是命,现在知道穷能变。”
生死逆行:救灾场上的日与夜
2003年夏天,丁文广教授第一次带队救灾。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辆满载50吨面粉的卡车突然刹车失灵向悬崖滑去。千钧一发之际,丁文广教授和团队成员们跳上车将面粉塞到车轮下,才避免了悲剧发生。“差一点,我们就成了新闻里的数字。”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
2008年汶川地震时,丁文广教授正在香港参加国际会议。得到消息的第二天,他就飞赴成都指挥救援。在四川情况稳定后,又立即赶往灾情严重的甘肃文县。二十年间,他参与了50多次救灾,从舟曲泥石流到玉树地震,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
每次回家,他都发现母亲越来越苍老。离开时,母亲总是把他送出很远很远。“我对不起家人,但对得起肩上的责任”。这是所有公益人共同的心声。
智库之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17年,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引发关注。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向省委提交了关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很快得到省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此后,他们每年编撰《祁连山生态绿皮书》,为决策提供参考。
2019年,丁文广教授带领团队在崆峒区创新低保精准认定模式,通过赋予老百姓知情权、评定权和抱怨申诉权,探索出了一条阳光透明、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这一模式得到省委常委和平凉市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2020年,丁文广教授被聘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过去5年来提交的20多份政策建言中,10多份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这些成果让他更加坚定,公益不仅是扶贫济困,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继往开来:山水之间的新答卷
自2021年起,丁文广教授带领着“一山一水”团队开启了从项目执行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蜕变之路。不仅将脱贫攻坚中的宝贵经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探索出以乡村妇女为主体的非遗文化传承新模式,使剪纸、香包刺绣等濒临失传的手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通过推进蚂蚁森林平凉项目,他们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参与生态管护,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碳汇增值-民生改善”的可复制可持续发展路径。多年来,一山一水已发展成为了甘肃省社会组织的代表,多次参加省部级会议作交流发言,并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等60多项殊荣。
对丁文广教授而言,学术不只是书斋中的事业,更是回报祖国的一种方式;公益也不仅是善意的传递,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纽带。在探索生态治理、乡村振兴与国际发展的道路上,他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做一名扎根土地、心系家国的学者,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顶天立地’的理想。
薪火相传:公益是生命的修行
如今,“一山一水”已成长为拥有150余名专职工作人员、1000余名志愿者的专业机构,累计实施项目2000多个,受益人数达210余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2015年,丁文广教授荣获“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称号。颁奖词从侧面生动地展现了他感人的事迹:“一位研究资源与环境的专家、教授、博导,却自觉地以扶贫攻坚为己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这不是简单的慈善之举,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在这位‘扶贫教授’身上最真切的传承。”
公益路上,他常想起母亲的话,想起清水岭村民的笑脸。他们教会他:“公益不是伟业,而是平凡人点亮平凡人的旅程;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祁连山的雪水依旧奔流,黄河的浪涛日夜不息。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公益之光如同星辰,虽然微弱,但汇聚成河,便能照亮整个时代。丁文广教授说,他只是万千公益人中普通的一个,愿做那永不熄灭的微光,继续在山水间传递温暖与希望。(尉君芳 曲芯 图/文)
- 2025-09-05甘肃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
- 2025-09-05国网庆阳供电公司自主完成110千伏正宁变电站分接开关大修
- 2025-09-05国网庆阳供电公司:红色基因聚合力 亮诺践诺促发展
- 2025-09-05庆东直流工程实现满功率送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