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匠心传承一线间:方大炭素“师带徒”锻造人才梯队

2025-09-10 14: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长期以来,方大炭素坚持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通过“传、帮、带”,向新员工和青年员工系统传授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工作方法和职业素养。这一根植于生产一线的“师带徒”制度,是在机器轰鸣与高温环境中淬炼成型的实效型人才培养机制。

  如今,方大炭素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见师徒并肩工作的场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耐心指导,年轻员工专注学习,工匠精神在指尖传递,匠心血脉在话语间流淌。

  一本本泛黄的笔记,记录着设备的“脾气性格”;一句句朴素的叮嘱,蕴含着技艺的精髓要义。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汇聚成企业人才培育的磅礴力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最坚实的人才基石。

  车间就是课堂,淬炼真本领

  9月5日上午10时,方大炭素焙烧厂二车间内机声隆隆、人影穿梭。调温工何雪红正全神贯注地站在炉室前,徒弟何建弟紧随其后,目光紧盯着师父手中的工具。

  “调整烧嘴配风不能急,要跟着火焰颜色走。”何雪红一边精准调整配风圈,一边细细讲解,“你看,现在火焰偏暗,说明配风不足。稍微调大一点,等它变成蓝紫色,温度就刚好达标。”

  何雪红让何建弟亲手尝试调整,自己则在一旁紧盯火焰变化,及时纠正操作细节。“咱们调温是产品质量的‘关键关口’,差5度都可能影响产品性能,必须练出‘手感’和‘眼功’。”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调温工作的精髓,更揭示了方大炭素人才培育的核心要义——对极致品质的追求。

  何建弟认真模仿着师父的每一个动作,不时点头记下要点。遇到困惑时,何雪红总能结合实际操作,用通俗的语言把原理讲透,让徒弟快速理解。这种“车间即课堂、设备即教材”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方大炭素技艺传承的鲜明特色。

  一本笔记,传承工匠魂

  9月1日下午3点,压型厂三车间检修班里,另一场传承正在上演。拥有三十年经验的老电工刘刚,正利用检修间隙手把手指导徒弟张亮进行规范走线。

  “线要贴着槽边走,弯度要缓,不能硬折。”刘刚捏着线缆,一遍遍演示着动作要领。令人感动的是,已出徒的大徒弟张来喜也主动凑近,一边帮忙扶线,一边重温要领,形成了“师徒同堂”的传承画面。

  刘刚取出自己那本已经泛黄的检修笔记,郑重地赠予新徒弟张亮。“设备有‘脾气’,得用心去揣摩。”这句叮嘱背后,是三十年积累的经验与智慧。这本笔记不仅记录了设备的检修要点,更承载着一代工匠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

  在方大炭素,像刘刚这样的老师父们,无私地将自己数十年的经验诀窍倾囊相授。他们传授的不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背后的工匠精神。

  严师高徒,共筑质量防线

  在加工厂炭砖产品预组装环节,天车吊装作业的精准度要求极高。师父马秀芳凭借多年经验与高超技艺,紧盯关键节点,亲自示范指挥天车操作,分毫误差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徒弟张兆伟刻苦钻研,反复练习吊装角度与落点控制。在师父的细致指导下,他逐步掌握操作要领,最终顺利完成了高难度预组装任务。师徒二人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共同保障着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

  这种严苛的质量意识,同样体现在炭砖检查班王娜身上。在公司CX炭堆内构件项目推进的关键阶段,面对8名新充实到班组的骨干力量,王娜主动扛起“传、帮、带”的责任。

  她将理论讲解与不同项目的技术特性深度融合,把炭砖外观筛查的细微要点、尺寸校准的精度把控、性能检测的核心逻辑逐一拆解,让新成员对专业体系了然于心。

  匠心传承,培育新生力量

  2024年4月,员工刘红霞转岗来到安全品质部加工电极检查班。这个岗位作为质量检查的最后一道工序,对精确度有着极高要求。班组为她安排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老员工岳红梅进行“师带徒”培养。

  面对工卡量具种类繁多、精度要求高的工作环境,岳红梅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从量具读数的技巧到测量方式方法,再到电脑标签打印,她都一一解答。仅用20多天时间,刘红霞就能独立上岗工作。

  “我师父技术过硬,要求严格,正是在她这种工作作风的熏陶下,我才能快速、独立地掌握了岗位技能知识。”刘红霞的感言,道出了无数方大炭素徒弟的心声。

  这种快速成长并非个例。在方大炭素,通过“师带徒”制度,新员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岗位技能,从“新手”蜕变为“能手”,为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制度保障,筑牢人才基石

  方大炭素“师带徒”制度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公司不仅精心选配技能高超、善于沟通、责任心强的老员工作为师父,还制定了清晰的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将带徒成果与师父的绩效、晋升、评优等挂钩,极大地激发了老师父们的带徒积极性。

  同时,企业在内部大力宣传“师带徒”的价值,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工匠”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师父有荣誉感,徒弟有归属感。

  这种制度化的设计,成为一项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的系统工程,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持续的机制保障。(罗永岗 孙冬梅 郑培镔 海学俭 徐海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