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阅读·书本里的丝绸之路】漫笔生花写丝路

□ 柴剑虹

《行走丝绸之路》文化丛书,杨文远著,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
杨文远先生将他多年从事丝路文化传播与研究的笔耕之作,厘为史话、城邑、关城、遗韵、身影、行吟六编,结集出版,我以为并非只是应时之需,而是生动、详尽地阐释古今丝路,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长久的参考意义,可谓漫笔生彩、锦上添花之举,深得吾心,故应作者之邀,不揣浅陋,勉力撰此短文以为代序。
“丝绸之路”作为一个由中、外先民共同创造并得到世界认同的历史名称,具有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诚如本套书集140多篇文章所述,无论经贸通商、文化交融、人员来往,以及城池关隘、烽火烟云、古道行吟,乃至现当代的利用、开放、弘扬,其核心是各色人等,其本质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积累,是亚、欧、非洲乃至全球的命运共同体。对此,本书作者在多年关注、考察和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拓宽眼界,将陆地的西北、西南通道,扩展至海上交通,并联结起我国疆域内广袤西域、东南、西南的历史文化名城,采撷更多的文物遗址与人物事迹,融合他自己多年行走丝路古道的思考和感悟,用广大读者便于阅读理解的散文随笔式的简洁文字加以叙述和诠释,使内容更为丰富,达到漫笔生花的目的。
正因为“人”是丝路文化形成、发展、传承的核心,所以我特别关注“丝路身影”中对从张骞到左宗棠等18位人物的叙写。该编以开路先锋张骞起篇,续写史学名家、拓疆卫土战神、和亲公主、帝王、书法宗师、取经译经大师、边塞诗人等,虽然皆系学界熟悉的名人,但将他们置于丝绸之路这一令人瞩目的宏大背景之中,就具备了特别的含义。如书法宗师张芝、索靖,虽然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众所周知,但他们的书法造诣和丝路明珠敦煌的血肉关联却少有人论及。记得还是多年前,导师启功先生应我学友之请,为新疆成立“西域书画社”题诗云:“汉晋论书派,西陲擅胜场。张芝与索靖,江表逊遗芳。”这才启示我关注到这个问题,而本编所叙又增添了相关的知识。又如公元4世纪末动身经丝路西行求法的高僧法显,他的《佛国记》在佛教文化史上的地位并不亚于玄奘,本书文章在引用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法显西行述论》的评价后指出:“法显对中西交通的最大贡献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法显既是我国历史上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又是到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应该也是颇有见地的。再如隋炀帝经略西域的事迹,虽有史籍记载,但过去少有人详论细析,我本人也只是在关注敦煌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观赏了舞剧《丝路花雨》中展演公元7世纪初张掖的27国贸易大会璀璨场景,才开始认识到:从秦始皇到清朝的宣统帝,隋炀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不因战争目的而到河西走廊的帝王,也曾在拙作中提及此点;本编该篇对此的叙论则较为翔实,说明骂名甚著的隋炀帝在丝路史上发挥的“正能量”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我本人也是阅读、写作散文的一个爱好者,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几十年的练笔过程中,慢慢领会现当代文艺理论中“形散神不散”“形散神聚”的散文写作要旨,觉得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的“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确实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其中的关键就是对“形”“神”关系的把握。杨文远先生自道:他漫笔写丝路,力图注重历史性、知识性、可读性,力求将丝路文化描写得更朴素、更知性、更接地气。我以为这正是他这些短篇散文的“凝神”之处。至于何为“丝路之‘神’”?本书还有哪些可补充、发挥、提炼或改进之处?自然也要请读者朋友见仁见智地去领悟一番了。
(本文系丛书的序言,有删节)
- 2025-09-16中国网球运动员布云朝克特——“要相信自己,坚持打下去”
- 2025-09-16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 赵杰张家乐分获女子链球银、铜牌
- 2025-09-16本报记者实地探访——扎陵湖畔,昼夜守护刻石
- 2025-09-16山东济南历城二中女足收获多个冠军 绿茵场上的青春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