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国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以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引领,围绕水环境质量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水环境风险防范等,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水质管控,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制定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健全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体系,落实河长巡河、考核问责与激励、“红黑榜”等17项制度,推动河长湖长履职尽责,常态化开展河湖巡查检查和水质监测,持续加强河湖水质管控,坚决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规划确定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目标3项,均达到目标要求,“十四五”以来,9个地表水国控、省控考核断面达到考核目标比例100%,无劣Ⅴ类水体,9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100%;城市及县城建成区均无黑臭水体,石羊河蔡旗断面、大通河生态流量(水量)得到保障,民勤县、古浪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成运行,人工湿地建设面积达0.223平方公里。
坚持多措并举,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
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完成3个地级、6个县级、94个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和批复。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化水岸污染协同治理,145个排口整治完成率100%。持续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新建改造排水管网382.43公里,城市(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8.94%,较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再生水厂建设,累计建成再生水管网265.99公里,再生水利用率达78%,较20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梯次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46.75%。
统筹保护修复,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加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缓冲带保护,实施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十四五”以来,新建水源涵养林18.87万亩,保护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增强。推进重点河段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逐步完善防洪体系,全市综合治理河道217.7公里,新建防洪堤坝269.4公里、护岸121.3公里,疏浚河道63.9公里。积极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细化生态流量保障措施,2024年庄浪河生态流量达1.06立方米/秒,超出0.8立方米/秒的目标,青土湖下泄生态水量累计超4.53亿立方米,湖区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巩固。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青土湖区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狠抓项目建设,绿色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持续加大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力度,建成饮用水水源地综合监管平台,构建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平台”“一张图”监管体系,共争取到位3181万元用于实施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从源头杜绝水源污染隐患。开展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与建设试点,建成凉州区杂木河、金塔河源头区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古浪河流域(古浪段)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正在组织实施。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将4县区全部纳入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实现生态补偿全覆盖,争取到位省级奖补资金4802万元。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2021年以来共实施15个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争取到位资金27469万元,不断夯实水生态环境治理基础。
推进协同共治,水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推进地上地下协同治理,定期监测、评估地下水考核位点水质状况,确保地下水水质安全。与兰州市、张掖市和青海省海东市签订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健全跨界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同时建立生态环境、应急、水务、气象等部门间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持续加强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治。编制完成庄浪河、石羊河等8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组织开展突发水污染事件桌面推演及实战演练,有效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严格河湖流域重要生态空间管控,石羊河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提名案例,庄浪河等9条河流创建为省、市美丽幸福河湖。(武威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 2025-09-15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六十五载 精心守护好生态
- 2025-09-12加强管控海洋垃圾 建设红树林保护区 印尼推进海洋生态综合治理
- 2025-09-12黑龙江大兴安岭: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动能
- 2025-09-12《“三北”工程生态治理分区方案》通过评审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