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崆峒寻侠气(足迹·武侠胜境)
本报记者 宋朝军
一拳之中,七股劲力,或刚猛,或阴柔,或刚中有柔,或柔中有刚,或横出,或直送……在武侠小说中,崆峒派的代表性拳法声势烜赫,引得武林人士苦苦练习。作为各类作品中的重要武学元素,“崆峒”成为不少武侠小说中的“常驻客”。追寻此文化意象的发源地,自古至今,不少探访者奔赴甘肃平凉,登临崆峒山,领悟这份融合自然与人文的侠客气息。
古树苍翠,循着石阶林道,浸润在名山侠骨的呼唤中——
诗仙李白赞曰:“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崆峒的侠骨之气,最先体现在勇武之风。
论其勇武,离不开崆峒山的地理坐标。刚走进崆峒山景区,就能看到一方两人高的石刻,正面镌刻金字“崆峒山”,背面最上方,雕画着北斗星座。从我国首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看,崆峒山很早就已成为重要的地理标志。其第九篇《释地》载:“北戴斗极为空桐”,意为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的下方,这份朴素的地理认知,折射出崆峒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崆峒山耸立在古丝绸之路上,雄踞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古往今来,这里见证、参与着纷繁复杂的文化交融,亦是兵家重地。独特的历史渊源,让这里的人们有更多机会凝聚各家所长,发展出别具一格的崆峒武术、提炼出“崆峒足凯歌”的侠者精神。
自上山始,58道弯就带来第一道震撼。当下,上山游览分4条路线,其中选择最多的是从崆峒古镇游客服务中心出发,经景区东门,乘车抵达中台。这段10公里的路程中,58道弯接踵而来,大小不一、环环相扣,山路显得格外惊险。可以想见,在没有汽车的古代,习武者一路披荆斩棘、只为上山练得一身本领的求教场景,没有决心和毅力者,还未入山门即会被自然淘汰。
到了中台,这里地势稍缓、视野开阔。作为崆峒山最大的夷平面之一,中台已成为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大站,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每天,崆峒派武术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都会在此展示,游客饶有兴致时,也可跟着练上几套健身招式。中台海拔1881米,崆峒山主峰海拔2123.5米,接下来的蜿蜒登顶之路,融汇着精彩的奇侠风貌。
一路仰视,一路行进,在别开生面的众多名字里,侠者气概可观一二。从中台的朝天门进入,拾级而上,片刻工夫,就到“上天梯”碑前。翘首远望,不见尽头,369级台阶依山傍势,最缓坡度也在45度,最陡之处超过75度。紧握两侧铁链缓缓而上,看到嵌在“二天门”山洞上的“洞天”石刻,方知此关已过。
好似历经千辛终得功成的侠者,上了“天梯”,稍缓精神,须臾即到揽云亭,这里是崆峒山视野最佳的观景台。历经千余年,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气势宏伟的42座建筑群、72处石府洞天等在山林里拔地而起。倚亭左右环顾、上下遥望,其中的大部分映入眼帘。与之遥遥相望,雷声峰格外挺拔,雷雨时节,峰旁峡谷能将轰鸣雷声放大数倍,用声音为这座勇武之山写下注脚。
崆峒之侠气,勇武为一,亦最明显,然,正所谓“侠骨柔情”,壁立千仞外,云水之柔同样印刻山间。
山下有一湖,诞生于环山而过的泾河。川流遇上峡谷,水石碰撞,各异音色若筝声相和,悠扬回环,弹筝湖的美称由此而来。每年4月,气温回升,湖边山坡上,几千亩的野生桃花渐次盛放,桃之夭夭,将山绣成了粉色,映在碧绿湖面,水天一色、山湖相称,生命的律动更加柔美。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胭脂河、隐月石、赵时春读书台……纵览山间,这些名字里,既有秦皇汉武巡游崆峒的历史典故,也有寄托祝福的神话传说,还有名流贤达的勤学故事,引人驻足,牵动思绪。
历史长河中,崆峒山的意涵更加丰富,既颇具“崆峒武术,威峙西陲”的侠气,又演化成饱含喜悦的文化意象。正如苏轼所言:“我从海外归,喜及崆峒春。”时至今日,在这个国家地质公园里,五湖四海的探访者仍不断寻觅,体会自然和人文相融凝成的丹心侠骨。
- 2025-10-02细微处育人 活动中成长——会师中学首届田径运动会侧记
- 2025-09-302025年兰州市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向国旗敬礼”主题教育活动在城关区举行
- 2025-09-30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获批“甘肃省流程工业智能测控系统集成行业技术中心”
- 2025-09-29陇南师范学院跨境电商案例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实践案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