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高原沃土育臻品 绿脉通衢兴丝路
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坐落于此。海西州不仅是雪山冰川纵横、草原湿地广袤的生态宝地,更凭借其独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与纯净无污染的环境,打造出“神奇柴达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亮丽名片。紧扣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战略布局,海西州坚定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之路,让枸杞、藜麦、牦牛、藏羊等高原臻品香飘全国,走向世界。
生态筑基,守护产业发展的生命线
生态是海西州的深厚底蕴,也是其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核心竞争力。海西州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农牧业生产全过程,筑牢产业发展的绿色根基。
守护草原,实现绿富同兴。通过严格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海西州让5489万亩认证草原焕发新生。在唐古拉山脚下,“生态养畜、科学出栏”已成为牧民共识。这种生产与生态兼顾的模式,孕育了肉质鲜嫩、荣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的唐古拉牦牛和唐古拉藏羊。同时,海西州筑牢动物防疫安全网,强制免疫应免尽免,并稳步推进布鲁氏菌病净化,为畜产品安全构筑起坚实防线。
提升耕地,推动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海西州坚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面积持续扩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面对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海西州实施水肥一体化治理示范项目,让“不毛之地”生出“金穗子”。目前,全州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均稳定在90%以上,闭环循环农业模式基本形成。
严控质量,坚守安全底线。海西州通过“一品一策”专项整治和全覆盖监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025年上半年,全州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产业提质,构建现代化农牧业体系
海西州以“强链、补链、延链”为抓手,推动农牧产业从传统种养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跃升。
优化结构,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立足资源禀赋,海西州形成了以枸杞、藜麦为主导,果蔬、饲草等协同发展的种植业,以及以牦牛、藏羊为重点的养殖业。2025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长,枸杞种植达43.6万亩。特色养殖业通过“藏羊改良”等技术,缩短出栏周期,实现牧民户均年增收约8000元。
科技赋能,为传统产业插上现代翅膀。通过与外地科研团队合作,海西州枸杞机械化采摘取得重大突破,效率提升5倍,成本降低四成,计划于2026年大规模推广,有望根治“采摘难”痼疾。联合培育的“青藜1号”等藜麦种子成功出口欧洲,实现了中国藜麦种子出口“零的突破”,彰显了海西州的育种实力。
标准引领与精深加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海西州构建了完善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州已有32家企业的32个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13家枸杞企业通过中国或欧盟有机认证。产业形态也从卖原粮、鲜肉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冻干枸杞、枸杞酵素、牦牛肉丸、藜麦代餐粉等40余种高附加值产品竞相涌现。2025年签约总投资1.6亿元加工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格尔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已超50%,精深加工正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强大引擎。
集群发展,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依托“5+5+N”产业布局和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海西州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优化要素配置。“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400余户农牧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双赢。
品牌赋能,擦亮“神奇柴达木”金字招牌
海西州坚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牌同创,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区域公用品牌凝聚合力。以“神奇柴达木”为中心,系统推进品牌建设。目前,海西州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优品库已吸纳94家企业395种产品,品牌带动力持续增强。
多维宣传推广拓宽影响。海西州积极“走出去”,参与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海“五五购物节”等大型活动,达成可观签约量。同时,创新借助“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等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实现农体文旅商融合,销售成绩亮眼。通过联合央媒拍摄纪录片、投放广告,“神奇柴达木”的品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高品质、绿色有机”的品牌形象凸显,深受高端市场青睐。
从守护源头净土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科技赋能到品牌引领,海西州以清晰的战略规划和扎实的行动步伐,成功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神奇柴达木”的绿色崛起之路,不仅为高原地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提供了可借鉴的“海西范例”,更让来自雪域高原的绿色臻品稳步走出青海,香飘全国,迈向世界。
数据来源: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
- 2025-10-14武威市文旅系统1个集体2名个人荣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 2025-10-14武威市举办“思想引领聚共识 文化传承谱新篇”主题理论宣讲比赛
- 2025-10-14甘肃省发布林长令全力做好秋冬季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 2025-10-14民乐公安城关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四岗发力筑牢平安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