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关区青山村:红苹果映红好日子
金秋十月,瓜果盈枝。驱车驶入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青山村,漫山遍野的苹果园映入眼帘,缀满枝头的果实,在晨光中泛起诱人的光泽,犹如盏盏点亮的灯笼,映红了这片希望的田野。果园深处,果农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采摘、分拣、装箱,每一张笑脸上都写满丰收的喜悦,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温暖的秋收画卷。
清晨微凉,阳光初洒,青山村却早已“醒”在浓郁的果香里。果农魏秀英麻利地摘下一颗颗红透的苹果,眼角眉梢尽是藏不住的欢喜。“今年这一亩六分地,50棵果树,估摸着能卖上2万多元,真是越种越有盼头。”她一边熟练地分拣,一边笑着说道。像她一样,青山村的果农们或攀上枝头,或俯身装箱,或忙着将一箱箱“红润”搬上排队等候的货车,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忙碌而欢愉的丰收节奏中。

科学种植,实现产量产值“双丰收”
“今年是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光照足,雨水也赶在了节骨眼上,加上我们用了新的管理技术,苹果的个头和甜度都比往年好。”青山村果农张大叔一边熟练地将苹果套网、入箱,一边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他身后,一筐筐刚刚采摘下来的苹果色泽鲜艳,果香四溢。
青山村村委会主任张多斌介绍,今年全村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余亩,亩产达5000-6000斤,预计亩均产值约一万多元。在苹果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村里还积极推动种植结构多元化,新增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约100亩,逐步改变以往单一依赖苹果的种植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支撑。近年来,城关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高光效树形修剪”“疏花疏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现代化种植管理技术,并定期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果农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我们不再是‘靠天吃饭’,科学管理让我们的苹果品质更稳定,市场竞争力也更强了。”张多斌主任感慨道。
品质为王,青山苹果成市场“香饽饽”
青山村的苹果为何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记者在采访中探寻其独特的“品质密码”。
首先,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青山村位于黄河北岸,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种独特的小气候非常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和果面的着色。这里的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为苹果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其次,是品种的优化与技术的精进。村里主要种植的是经过改良的“红富士”和“红星”等优质品种。果农们坚持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并采用套袋技术,确保了苹果的绿色、无公害。摘下套袋后,苹果在自然光照下充分着色,形成了其特有的“全红”外观,品相极佳。
“你尝尝看,我们的苹果最大的特点就是‘脆、甜、汁多’”种植大户王大姐热情地递给记者一个刚洗净的苹果。一口咬下,伴随着清脆的“咔嚓”声,甘甜的汁液瞬间充盈口腔,果肉细腻,酸甜比例恰到好处,回味无穷。正是这过硬的口感与品质,让“青山苹果”在消费者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

产业兴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苹果产业的升级,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青山村全面发展的层层涟漪。随着收入的稳定增加,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愈发强烈。
青山村坐落于青白石街道东端,南临黄河,与榆中、杨家湾及皋兰什川相邻。全村现有128户、516人,长期以来以果树种植为主要产业。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村内主干道及内外道路已全面硬化,新建的村委会与文化广场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行走在新硬化的水泥村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白墙灰瓦的崭新民居,错落有致,整洁有序。昔日的土坯房和泥泞土路已成为历史。据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梁琦昕介绍,借助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项目,青山村于2009年完成统一规划的房屋搬迁,普通农户每户获得4000元补助,残疾人家庭补助标准达30000元。
随着今年申报的4件民生实事全部落地,青山村的基础设施再上新台阶。其中,两项管道更新工程(一泵至二泵、大牛圈沟底)保障了输水“动脉”的畅通;三泵房危房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而核心水泵机组的更换,则如同为村庄的供水系统换上了强健的“心脏”。
连片果园生机盎然,白墙灰瓦静谧和谐,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村民脸上绽放自信笑容,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青山村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颗小小的苹果,如同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见证着从技术输血到产业造血的智慧,诠释着从改善人居到提振人心的力量。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城关”样本,正伴着苹果的香甜,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文/图 安树锋)
- 2025-10-24瓜州:迎峰度冬保供电 守护温暖惠民生
- 2025-10-24万山红遍!天祝三峡的顶级秋天画卷为你准备好了
- 2025-10-24瓜州城北村用“乡土味”解“民生题”
- 2025-10-24国网甘肃电力赋能乡村养殖产业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