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电力:电力赋能“戈壁水乡”鱼满塘
11月3日清晨,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乌江镇东湖村,黑河水面上的雾气还没散尽,身着防水服的村民们已经在淡水养殖基地里拉起了沉甸甸的渔网。只见网中水花翻涌,鲈鱼接连露出水面,几个人动作娴熟,分拣、过秤、装车,每一个环节都紧张有序。
“快点!这批鱼得赶早班冷链车送到兰州。”东湖村淡水养殖基地负责人陈志润蹲在鱼塘边,不停地记着售出鱼的总斤数。
8时许,张掖甘州区供电公司乌江供电所员工马尚泽和缪梦婷来到养殖基地。“陈大哥,鱼正是上市期。我们过来检查一下设备。”马尚泽对陈志润说。他打开表箱盖,拿出红外测温仪开始测量增氧泵用电线路温度。
乌江镇素有“戈壁水乡”之称,黑河穿镇而过。这里的村民将鱼塘建在黑河两岸。
在东湖村淡水养殖基地里,智慧养殖系统改变了过去鱼塘靠天吃饭的历史:蓝色养殖桶排列整齐,推水系统持续维持水流循环,固废分离设备悄无声息地过滤着水中的杂质;远处的塘埂上,自动投喂机“吐着”饲料,引得鱼群在水面聚集;育苗室内的智能控制柜上,彩色指示灯不停地闪烁,实时传输着水的温度、溶解氧、酸碱度等关键数据。
“这套系统不仅具有养殖、捕捞,增氧、推水等功能,还能排污、固废分离、净化水。”陈志润指着养殖桶介绍,“增氧、排污、水体自净全靠电。供电充足,我们养殖产量比以前翻了一番,还实现了零排放。”说话间,他点开手机里的监控页面,水温、水含氧量的数字在屏幕上实时跳动。“以前,夜里我得爬起来到塘口看增氧泵运转情况。现在,我在家里就能操控增氧泵调节水的含氧量。”他说。
电力成了渔业升级的硬支撑。“现在养殖户的设备越来越多,增氧泵、抽水泵连轴转。我们把线路建到塘边,就是要让每台设备都能用上充足的电。”乌江供电所所长管维森说。他掏出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做着记录。这个笔记本是养殖户台账,记着全镇1200亩鱼塘的生产周期。哪家要出鱼、哪家该检修,他用红笔标得清清楚楚。
今年,甘州区供电公司在做好农网改造的同时,建起了11个“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深化“电力网格员+电力联络员”服务模式,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将服务窗口延伸至村民家门口。供电服务响应时间也大幅缩短,在电力便民服务点,抢修人员必须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
“前几天,我家鱼塘的增氧泵突然停了,我给供电所打电话,电力网格员不到20分钟就帮我处置了故障。”敬依村养殖户王建军说,“他们还优化了用电线路,帮我选用节能设备。”
正午时分,最后一箱鲜鱼被搬上运输车。陈志润和几名工人准备收工。阳光下,田野里的导线闪闪发亮,为“戈壁水乡”源源不断输送动能。(李春莲)
- 2025-11-04千里沃野绘“丰”景 “农”墨重彩促振兴——酒泉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 2025-11-04金徽酒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2025-11-04点“数”成金 数字经济实现加速跑——酒泉市“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 2025-11-04兰州庆丰敦煌楼:匠心传承陇菜 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