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托举生命之光!甘肃省人民医院完成亲属活体肾移植
深秋的兰州,阳光温柔地漫过甘肃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窗棂。走廊尽头,一面鲜红的锦旗在微风中轻轻舒展,金色的“医生仁心尽心尽责 护士有爱堪比南丁”字样熠熠生辉。这面锦旗的背后,是一个关于父亲、医学与生命奇迹的温暖故事——为了给患终末期肾病的儿子重燃生的希望,一位父亲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肾脏;凭借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这场“生命接力”最终圆满成功。10月22日,捐肾的父亲经评估顺利出院,接受移植的儿子恢复良好,即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父爱,开启崭新的生活。

父爱如山:用健康托举孩子的未来
故事的主人公徐先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当儿子被确诊为终末期肾病时,这个家庭的天空仿佛瞬间阴云密布。辗转求医的路上,他们曾无数次陷入无助——终末期肾病意味着孩子的肾脏功能已严重衰竭,若不及时进行移植,生命将随时面临威胁。直到他们慕名来到甘肃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在郗新生副主任的耐心讲解下,了解到亲属活体肾移植这一“希望之路”,更幸运的是,经过严格配型检测,徐先生与儿子的肾脏匹配成功!
“用我的肾换我儿子的命,值!”徐先生的决定干脆而坚定。从决定捐肾的那一刻起,这位父亲就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术前评估阶段,他积极配合每一项检查,哪怕需要空腹抽血、反复做影像检测,也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手术前夜,他轻轻握着儿子的手说:“别怕,爸爸在这儿,等你好了,咱们一起回家。”
手术当天,当无影灯亮起,徐先生躺在手术台上的身影,让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他不是不知道捐肾的风险,只是比起自己的安危,他更在乎儿子的未来。术后24小时,当医护人员轻轻扶着徐先生下床活动时,这个朴实的父亲笑着说:“没事,我挺好的,我儿子还等着我呢!”这份快速康复的背后,既有他平日里健康的身体基础,更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与直面手术的勇气。
生命护航:多学科协作的“硬核守护”
一台成功的活体肾移植手术,是医学技术与团队协作的完美结晶。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这场手术的背后是一个多学科团队的“全情投入”——从供体徐先生的全面健康评估、细致的心理疏导,到手术方案的反复推演与优化;从术中精准的血管吻合、肾脏植入,到术后抗感染治疗、免疫抑制管理以及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智慧与责任。
作为国家首批具备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在肾移植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2003年开展首例肾脏移植手术,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肾移植51例;2017年11月至今,已完成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肾移植手术30例,其中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术3例。更难能可贵的是,医院建立了完善的供受者长期随访体系,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医学技术的突破,更是团队协作的胜利。”泌尿外科郗新生副主任感慨道,“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反复推敲,只为确保供体和受体的安全与健康。”
希望之光:让生命互助温暖更多人
“活体供肾不是牺牲,而是科学评估后的生命互助。”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人体双肾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正常情况下,单个肾脏就能满足全身代谢需求。经过严格筛选的健康供体,术后肾功能、生活质量与普通人无异,长期随访数据也显示,其远期健康风险与正常人群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在我国,每年约有30万终末期肾病患者等待肾移植,但供体短缺始终是制约患者重生的关键难题。亲属活体肾移植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体现,更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社会的温度。
“我们希望通过徐先生一家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活体器官捐献的科学真相,消除‘谈移植色变’的误解。”医院呼吁,“活体捐献是法律允许、医学保障、伦理认可的善举,它让‘生命在爱中延续’成为现实。”同时,医院也特别呼吁社会给予供体更多尊重与关爱——他们不是“病人”,而是“生命的摆渡人”。每一份基于自愿、知情、利他的捐献都值得铭记,每一次对器官移植事业的关注,都在为更多患者点亮重生的希望。
深秋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徐先生父子相视而笑的脸上。父亲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儿子则紧紧握住父亲的手——这份无需言语的默契,是父爱最深情的表达,也是生命最温暖的延续。
生命因互助而伟大,医学因仁心而温暖。让我们为徐先生伟大的父爱点赞,也向所有在移植道路上坚守的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这份温暖的力量,能激励更多人勇敢传递爱与希望,让生命的奇迹在爱中不断延续!
(甘肃省人民医院供图)
- 2025-11-052025年兰州市口腔诊疗质量控制暨能力提升培训班圆满落幕
- 2025-11-05邮储银行酒泉市分行:政银联动搭平台 便民助企暖人心
- 2025-11-05邮储银行临夏州分行:金融助力“河州味道”香飘四方
- 2025-11-05邮储银行临夏州分行:助力养牛户“犇”向致富路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