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文教

匠心塑敦煌 文脉续华章——记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彩塑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

2025-11-17 11:5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以前只在展览上见过敦煌彩塑,觉得特别美。现在亲手制作,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感觉和古人的距离一下子近了。”在莫高里工匠村,一位体验临摹的大学生兴奋地说。从遥远的欣赏到零距离的触摸,让千年敦煌“活”在当下,这正是非遗敦煌彩塑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四十余年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不仅复活了古老的彩塑技艺,更重新编织起人与历史之间那份真切的情感连接。

  初心如磐,扎根大漠开启守护之旅

  1977年,年仅17岁的杜永卫因艺术特长被敦煌研究院特招,从此与敦煌彩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著名雕塑家孙纪元的悉心指导下,他开始了在洞窟中的临摹研习生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手持刻刀与画笔,在幽深的洞窟中与千年彩塑对话,不仅练就了精湛技艺,更在心中埋下了传承敦煌文化的种子。80年代初,他被保送央美学习雕塑,经过刻苦努力,培养了扎实的造型能力。198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提议让杜永卫创作“敦煌工匠纪念碑”,虽然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施,但“敦煌工匠”这四个字却成为他毕生的追求。这份初心,支撑着他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守正创新,探索文物保护新路径

  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杜永卫创造了敦煌研究史上的多项纪录:他主持临摹了高达12.5米的卧佛,完成了7米长大佛双手的修复,再造了榆林窟的弥勒佛及八大金刚,累计临摹的各类造像更达百余件。这些成就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文物保护的深刻理解。尤为可贵的是,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建立了系统的敦煌彩塑技艺数字档案,撰著《莫高匠心——敦煌彩塑制作技艺》专著,为这一千年技艺的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薪火相传,培育文脉传承新生力量

  “要让这门千年技艺‘活下来’,并发扬光大。”这是杜永卫常说的话,也是他行动的写照。为了让彩塑技艺薪火相传,他倾力打造了集传承、研究、教学为一体的“莫高里工匠村”。这里不仅是美术院校的实习基地,更是敦煌艺术游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杜永卫创新教育传承模式,在多个高校兼职教授敦煌彩塑课程,开创“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地教学、石窟观摩、实践操作,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敦煌艺术的精髓。他培养的四十多名学生中,已有十余人长期扎根于彩塑制作。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意味着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融入了新一代的血脉,实现了活态传承。

  文旅融合,打造文化传承创新范式

  “莫高里工匠村”作为杜永卫文化传承理念的实践基地,开创了独特的研学模式。通过开展敦煌艺术游学活动,让来访者亲手参与彩塑制作,在体验中理解敦煌文化,实现了从“观看”到“参与”的深刻转变。这种创新模式为敦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让游客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种“活态保护”理念,不仅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活力,也为当地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青涩学子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杜永卫用一生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他的实践表明,文物保护既需守住历史的痕迹,更要让传统在现代社会中重获新生;文化传承不只是技艺的延续,更是通过创新为其注入时代的灵魂。如今,他依然在敦煌热土上辛勤耕耘,用匠心守护千年艺术,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图/文 杨瑞 李博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