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国内财经

刘家峡水电站获水利部共和国水电长子“认证”

2025-02-08 11: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1975年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

  从此,刘家峡水电站第一次在全国新闻媒体上披露。从1975年到2025年,刘家峡水电站全面建成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水利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今天,这位‘共和国水电长子’50岁了!”的文章,刘家峡水电站作为“共和国水电长子”这一身份,得到了水利部的认可。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但黄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时期“瓠子堵口”到清康熙帝时期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进行顽强斗争,这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和开发利用。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

  1958年9月27日,刘家峡水电站动工兴建。1961年停工缓建,1964复工建设,再到1969年4月1日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1974年12月5台机组全部投产。在电站建设的16个春秋里,电站按照“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最终建成了黄河上游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老一辈建设者们风餐露宿,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夜以继日,人抬肩扛,利用洋镐、独轮车、钢钎大锤等最原始的工具,铸就了新中国治黄史上的巍巍丰碑,

  电站的建设在当时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建设期间,周恩来曾在兰州听取了建设报告,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邓小平曾到建设工地视察指导工作。胡锦涛曾亲自参加了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电站建成后,胡耀邦、李鹏、李瑞环、温家宝、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电站,对电站作出过重要指示。

  电站建成后,一年的发电量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一年的发电量还多,不但将永昌、天水和兰州3个小电网连接起来,而且形成了以刘家峡为骨干的陕、甘、宁、青4省区西北电网构架。

  刘家峡水电站的建成,实现了中国人民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电站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光辉篇章,是党领导人民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历史缩影。

  多项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刘家峡水电站选址与黄土高原的甘肃省永靖县,这里山大沟深,交通及不便利。在当时,中国西北并无任何重型工业。而电站建设需要高强度的水泥、需要大型施工设备、需要大型运输设备、需要大型冶炼技术、需要大型电力设备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摆在眼前。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生活都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电站的勘探、设计、施工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世界难题,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再一次体现了出来。

  电站建设前,专用水泥厂、大型运输车、铁路专用线、冶金冶炼、水利机械、电气设备等等一系列工程接连上马,带动了当时全中国工业基础的建设和发展,电站的建设也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68年10月,刘家峡水电站正式蓄水。

  1969年3月,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

  1974年12月,随着第5台机组投产发电,刘家峡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

  这座是由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安装、自己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中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

  中国第一台最大的有载调压变压器;

  中国第一台30万千瓦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

  中国第一座最大的地下厂房;

  中国第一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

  中国第一座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

  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

  多项敢为人先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成就使它成为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是中国水电事业面向世界亮出的第一张“水电名片”。

  新中国水电人才的摇篮

  “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20世纪60年代,数万名电站建设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刘家峡,怀揣着志在报效祖国的革命后代、水利专家、青年才俊齐聚贫瘠荒凉的黄河峡谷。全国各地水电领域的顶尖人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等院校毕业生纷纷响应党的号召,把能参加刘家峡电站的建设,作为此生无比自豪和光荣的事。

  1966年,随着电站建设和生产准备的需要,水利电力部从吉林丰满发电厂抽调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技术工人,参与电站的筹建和生产准备工作。1968年末,刘家峡水电厂共有职工171人,一线工人148人,其中技术工人仅占22.2%,干部23人,工程技术干部仅有4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挑起全国最大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的担子,难度可想而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一边建设一边学习,确保了1969年第一台机组的顺利并网发电。

  1975年至1981年的时间里,电站先后招收农村插队知识青年、城镇待业青年356人,接收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和零星调入人员218人。1982年后,接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及复转军人。一代又一代刘电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创业奋斗,培养了大批水电精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20世纪60到80年代,刘家峡水电站是水电人才、水电技术的高地。在30年时间里,先后为全国各大水电厂代培了上千名优秀人才和技术工人,包括四川龚嘴水电站、新疆铁门关水电站、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宁夏青铜峡水电站、广西大化水电厂、湖北丹江口水电厂、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和李家峡水电站等,为中国水电事业的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新中国水电人才的摇篮。

  电站建成后,企业在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创新创效、脱贫攻坚、流域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相继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119 消防奖先进集体,成功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2021年,电站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企业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史为鉴,烛照未来。翻开电站的建设历史,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鲜活,有黄河截流的波澜壮阔、有炸坝重铸的心酸无奈、有誓破难题的豪迈壮志、有电站运维的艰辛探索,有技术改造的勇往直前、更有践行使命的初心不改……这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的电站,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50年后的今天,这座“共和国水电长子”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和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中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继续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