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陇南:以生态之笔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2025-02-28 11: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军 文/图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4%,居全省第一;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生态环境保护经验获国家部委通报表扬,并荣膺“2024年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优城市”称号。

  2024年,陇南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定建设“三城五地”目标定位,以“四抓四提”重点举措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蓝天碧水净土交织的生态答卷。

  组合拳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面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硬骨头”,陇南市以《2024年市区大气污染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方案》为纲领,打出“科学治沙+源头管控”组合拳。通过建立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联网监管平台,严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施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散煤清零行动,强化机动车尾气检测;面对沙尘天气,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影响。2024年,全市PM2.5、PM10浓度均值分别降至19.9微克/立方米、4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陇南蓝”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     

  嘉陵江畔,陇南以“治水智慧”守护流域安澜。《陇南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出台,构建起水质预警监测与排污口整治“双防线”。全市75%的入河排污口完成“一口一策”精准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落地实施,1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满分”。

  从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到重金属减排任务超额完成;从“一住两公”用地安全审批,到医疗废物、报废汽车拆解行业专项整治,陇南以“绣花功夫”守牢土壤安全底线。全市土壤环境风险可控,乡村黑臭水体治理获省级资金支持,生态宜居的“陇南底色”愈加鲜明。

  “硬核”担当筑牢生态屏障    

  面对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陇南坚持“问题不销号、整改不收兵”。第一、二轮中央督察45项问题全部清零,第三轮督察信访件办结率达92%;省级督察剩余问题挂图作战,整改成果持续巩固。

  2024年,陇南以“双随机”抽查覆盖718家监管对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3起,罚款超200万元,执法结果全公开。环境信访“接诉即办”、100%办结的成效背后,是“长牙齿”的执法力度与“有温度”的服务理念并重。      

  聚焦尾矿库、危化品等重点领域,陇南编制完成第二批17条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方案,联合汉中、广元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演练,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陇南市与康县同步冲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徽矿业、官鹅沟大景区等5个“两山”基地通过省级审查。市委政研室调研组成员指出:“生态旅游、绿色矿业、特色农业的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的含金量不断提升。”      

  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专班跟进”、20个行业试行“告知承诺制”、30多个项目快速落地……陇南以环保服务“加速度”助推经济“高质量”。西和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祁连山水泥循环经济项目取得环评批复,既是生态工程,更是惠民工程。      

  2024年,陇南争取生态环保资金1.57亿元,谋划水污染防治项目20个,12个入选省级项目库。西和、成县等地土壤污染防控项目落地,农村污水治理资金到位,绿色发展的“项目引擎”动力澎湃。

  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兴市”,陇南以绿色为笔,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三城五地”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活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