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炭素张胜:以创新为笔 绘材料未来
作为一名碳材料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张胜进入方大炭素工作,刚开始实习时,分配到焙烧厂工艺岗,主要负责石墨电极和炭砖的焙烧热处理工序质量问题,了解了方大炭素主营产品的生产流程与质量控制要点,半年之后转岗至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从事石墨烯材料的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在近五年的实践中,张胜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既要扎根实验室的微观世界,也要放眼市场需求的宏观格局;既要追求技术突破的纯粹性,也要平衡成果转化的现实性。
从理论到实践:石墨烯研发中的“破”与“立”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张胜对石墨烯的认知停留在二维材料优异的导电性与力学性能上。真正进入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后才发现从论文数据到稳定量产之间横亘着无数技术鸿沟。他第一次制备石墨烯功能母粒时,前驱体经过双螺杆设备挤出的复合母粒始终存在断丝的问题。通过反复调整反应温度、氧化石墨烯浓度和分散剂配比,最终在连续48小时的试验记录中发现反应高温段设置210摄氏度时,母粒可连续出料。这次经历让他明白,科研需要“破”除对文献的盲目依赖,“立”足于实验数据的客观规律。
在主持石墨烯复合止血敷料课题时,团队尝试将石墨烯复合材料应用于高端止血敷料中,但冻干敷料一直脆性较大,达不到产品技术性能指标。他和同事们创新性地引入预冻和低温解析工艺,借鉴雪花在低温下的定向结晶,其形态受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原理,使材料柔韧性显著提升。这种跨学科思维启示研发团队新材料研发已进入“集成创新”时代,需要融合材料学、物理学甚至生物学的多维视角。
从实验室到市场:调研中的需求洞察与技术锚定
张胜在长三角调研无纺布企业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科研的认知。某厂商提出“石墨烯功能无纺布需要适应现有双S工艺设备”的需求,让研发团队意识到实验室追求的理论纯度在市场端可能要让位于工艺适配性。此后在开发石墨烯功能无纺布时,他和同事们主动将石墨烯的含量控制在3%以内,虽然牺牲了部分抑菌率,但显著降低了客户的生产线改造成本。
未来展望:新材料人的使命与担当
面对石墨烯产业“基础研究强、应用转化弱”的现状,张胜认为科研人员需要扮演“桥梁”角色,向上深耕基础科学,解决晶界缺陷控制、规模化制备等“卡脖子”难题;向下拓展应用场景,在新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寻找突破点。近期主持的“高能量密度锂氟化石墨烯一次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科研项目,更让他看到新材料在交叉领域的无限可能。
作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张胜将继续秉持“顶天立地”的信念,追求学术高度的“顶天”理想,坚守产业落地的“立地”实践,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与市场的真实需求之间走出属于他们这代材料人的创新之路。
研究院的工作经历让张胜完成了从学生到科研工作者的蜕变,他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跨领域合作,在石墨烯这片“神奇材料”的探索之路上继续深耕,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2025-04-22方大炭素生产部:加强设备革新 保障安全提升
- 2025-04-22方大炭素召开一季度安委会会议
- 2025-04-21方大炭素荣获兰州市红古区2024年度民兵工作先进单位
- 2025-04-21“金徽杯”蜀道·青泥岭2025山地挑战赛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