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新闻资讯

为绿色而歌——平川区实施“生态美区”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扫描

2025-06-18 16:36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栋 文/图

  超前布局,实现项目迭代升级

  六月,仲夏光影,万物繁茂。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平川区宝积镇大湾村新栽的树苗上。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微风拂过,整片林地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这里是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的第一期工程现场,曾经何时,这里还一片裸露的荒地,如今已成为城市边缘的“绿肺”。国家储备林,这个陌生的专业词汇,正通过千万棵扎根土地的树木,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清新空气与蓝天白云。

  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平川区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成立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探索林草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造“点绿成金”的平川模式。2024年5月,“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的平川区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建成投用。目前已进入碳汇监测,年内可望实现交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终究是要通过“绿起来”。2022年以来,在白银市平川区,一场关乎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的绿色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模样。

  绿意生长里,暗藏着一个地区的未来。近年来,平川区积极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打造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产品交易链,推动形成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持续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打造生态、经济和社会多赢的以生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助力“绿满陇原行动”花开平川大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林业碳汇经济发展提供“白银经验”和“白银智慧”。锐意奋进的平川区,在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上不遗余力、亮点满满。

  抢抓机遇,精准项目科学推进

  平川区因境内有10万亩旱平川而得名,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是国家“三北”工程建设县区之一,也是甘肃省24个沙化分布县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缺林少绿。抢抓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谋划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对于平川区而言,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旨在通过造林实践,实现区域内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把平川区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绿色生态城”,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2021年10月,平川区开始布局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造林规模45万亩,总投资70亿元。于2022年开始,在该区北部5个沙化及荒漠化乡镇人工造林45万亩,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深度融合。

  为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平川区在措施上从“实处”着手,制定了《白银市平川区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方案》,组建专班推进,实化任务,细化举措,举全区之力奋力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的建设。

  紧盯钱哪来、在哪造、造什么、怎么造、谁来管“五要素”,平川区探索实施“拆、整、填、平、造”五字工作法,拓宽生态造林空间。截至目前,完成植树造林25万亩,昔日荒山披上了绿装。

  一鱼多吃,发挥项目叠加效益

  国家储备林基地,储备的不仅仅是林木,储备的更是生态、美丽和幸福。

  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一大早,60岁的水泉镇玉碗泉村民马占清拿着锄头、头戴草帽,赶到国储林里,忙碌了起来。

  种了一辈子庄稼做梦都没有想到,国储林项目的建设,会给他带来众多收入。从此,马占清过上了实实在在的“绿色幸福生活”。

  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戈壁,文冠果凭借耐旱、抗寒、耐盐碱的特性,不仅能防风固沙、提升森林覆盖率,更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近年来,平川区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目标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打造省列重点项目,全力激活文冠果产业新动能。

  ……生动案例,不胜枚举,这些都得益于平川区创新“国家储备林+N”模式,将全域生态建设融入到国家储备林建设中,打造全省生态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夕阳西下,晚霞将整片林地染成金色。记录完最后一组生长数据,护林员何乃萍告诉记者,以前种活一棵树比拉扯一个娃娃还难,现在眼前一片绿意葱葱。平川区,正在用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每一棵扎根生长的树,都是对未来的承诺;每一片扩展的绿荫,都在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19.36万平川儿女踏着生态美区的铿锵脚步,奋力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