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华亭:非遗活态传承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2025-06-23 16:40 来源:中国甘肃网

  今年,华亭市文化街社区精准把脉社区资源和居民需求,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与社区治理相结合,以“社区搭台 文化唱戏”的理念与华亭市文化馆共建非遗传承项目,让华亭打乐架、华亭曲子戏和剪纸刺绣三大非遗项目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完整型社区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社区搭台,构建非遗传承的多元支撑体系

  文化街社区以社区牵头组织,专业队伍加入,居民广泛参与的形式,构建起非遗活态传承的系统性网络。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与华亭市文化馆共建“非遗研习室”,引入戏曲专家团队5支,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姬亚宏设立“名家工作坊”,形成了“社区搭台+专家驻点+居民共创”的新模式,让专业艺术资源直接下沉到社区基层。在硬件设施方面,社区精心打造了“社区百姓大舞台”成为非遗展演的常态化场所,配备专业音响、戏曲服装道具和剪纸刺绣工具,为日常研习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专业人才队伍是非遗传承的质量保证,社区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驻点教学,设置“国家一级演员驻点培育传承人计划”,由姬亚宏等资深艺术家对社区曲艺爱好者进行一对一指导。截至目前,已有15位社区居民通过严格考核,获得“全市非遗传承人”证书,成为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社区完善活动组织机制,成立社区工作者、传承人代表和居民骨干组成的非遗传承工作志愿服务队,负责策划和开展活动,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度有展演”,让非遗传承在社区有良好的传承生态系统。

  文化唱戏,三大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实践

  文化街社区聚焦华亭打乐架、华亭曲子戏和剪纸刺绣三大非遗项目,针对各自特点设计差异化传承策略,通过研习培训、艺术展演、创新融合等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展演活动是打乐架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街社区通过“非遗进社区”活动,将华亭打乐架这个“全国独一份”的打击乐技艺带到居民面前,传承人一个人同时操作42件乐器的绝活让居民朋友们惊叹不已。2025年春节期间,华亭打乐架与民乐艺术团合作演出的器乐演奏《金蛇狂舞》,铿锵的节奏与欢腾的场面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成为社区文化节的保留节目。

  文化街社区更是将华亭曲子戏,从年节习俗融入到日常艺术。华亭曲子戏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往仅限于年节期间的表演,文化街社区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传承实践,让曲子戏从“腊月排练正月演”的季节性活动转变为居民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组建了5支曲子戏研习队,根据成员水平开设“基础训练营”和“经典剧目研习班”等课程,68岁的谢淑兰退休后参加了研习队,不仅成为旦角骨干,还带动全家人一起参与。研习队排演的《秋莲捡柴》《李彦贵卖水》等10多支传统曲目,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唱腔与表演风格。同时,将秦腔折子戏等改编移植为曲子戏剧目,尝试加入扬琴和小提琴等乐器,丰富了曲子戏的表现力。居民自编自演的《夸媳妇》用传统唱腔演绎现代家庭故事,在“曲韵流芳”社区文化节上获得了满堂喝彩,展现了非遗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剪纸刺绣作为普及性较高的非遗项目,在文化街社区实现了从单纯技艺传承到生活美学塑造的升华。社区成立了“赵秀霞刺绣剪纸工作室”,定期举办“非遗话清廉 巧手传匠心”主题活动,将廉洁元素融入剪纸刺绣创作,赋予传统手艺新的时代内涵。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特点,社区设计了差异化的剪纸刺绣活动:对青少年注重兴趣培养,如“卡通剪纸形象”“属相剪纸”“刺绣小挂件”制作;对中青年侧重实用技能,如“居家装饰剪纸刺绣”“端午荷包制作”“服饰刺绣”等;对老年人突出关怀与社交,如“传统花样复原”“集体创作大幅作品”等,这种分年龄群体的教学活动,满足了多元需求,扩大了居民的参与面。

  自主管理,居民组织的蓬勃兴起

  随着参与居民增多,社区因势利导,推动成立各类居民自组织,实现非遗活动的自主化管理。

  华亭曲子戏研习社、王妈逗乐团、赵秀霞刺绣剪纸工作室、佩珍钩织工坊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居民自主选举负责人、制定活动计划、管理日常事务。社区仅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资源支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这些自组织展现出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曲子戏研习社不仅定期排练传统剧目,还成立了编剧小组,将社区好人好事改编成现代曲子戏,如歌颂邻里互助的《远亲不如近邻》等,用乡音土语讲述身边故事,深受居民喜爱。佩珍钩织工坊则探索“非遗+公益”模式,组织义卖活动资助社区困难家庭,将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社区能人”在自治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8岁的退休职工潘应成,因戏曲天赋突出被推选为曲子戏研习班班长,带领团队多次参加比赛和展演。刺绣能手赵秀霞开设“剪纸工作室”,免费教授年轻妈妈刺绣剪纸技艺,促进了代际交流。这些社区能人凭借个人魅力和专业能力,成为凝聚居民的核心力量,形成了“社区搭台、能人牵头、居民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

  社区还注重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居民从受益者转变为服务者。许多通过非遗活动重拾生活自信的老年人,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承担活动组织、场地维护、新手指导等工作。在2025年春节及各节日节点庆祝期间,共有200余名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非遗展演活动的服务工作,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志愿服务不仅减轻了社区工作压力,更培养了居民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居民主体作用发挥,华亭市文化街社区开展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将居民群众通过文化参与逐步引导到治理参与,形成了“参与-认同-深度参与”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基于共同文化记忆和审美体验的社区认同,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聚人”的治理特色,为社区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苏亚斌 杨婧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