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新闻资讯

武威民勤:奋力谱写新时代荒漠化治理绿色奇迹

2025-06-26 12: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国 文/图

  武威市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捍卫河西走廊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北方防沙带”的核心节点。近年来,民勤县传承发扬“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民勤防沙治沙模式,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新时代绿色奇迹。

民勤治沙示范基地

  以科学理论为指引,在系统谋划中明确方向

  牢记殷殷嘱托,凝聚磅礴奋进伟力。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举全县之力推进两大沙漠阻击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完成工程固沙76.57万亩,人工造林176.51万亩;坚持规划引领,构筑系统防治格局。高标准编制《民勤县新时代防沙治沙10年规划(2018—2027年)》《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2020—2025年)》《民勤县三北六期工程规划》,着力构筑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风阻沙锁边林草带、腾格里沙漠西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三道风沙阻击防线”,全力阻止两大沙漠合拢。2023—2030年规划完成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任务241.8万亩;完善工作机制,夯实绿色发展之基。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地方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按照由内向外、多措并举,上阻下固、同向发力的思路,与阿拉善右旗、左旗签订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同向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区域联动格局有效构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院地、校地协同研究机制,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选育沙木蓼、无芒隐子草、沙冬青等18种抗旱灌草新品种,邀请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试验无人机林草资源巡护。

沙漠上铺设的草方格

  以历史经验为传承,在艰苦奋斗中蜕变提升

  持续优化提升,完善科学治理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的“因害设防、被动治沙”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和谐共生、系统治理”,民勤县不断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外围封育、边缘治沙、内建林网”三位一体治理,实现防沙治沙从“经验导向”向“科学规划”转型,形成“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科学治理布局。至目前,全县完成工程固沙130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61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引导多元参与,激发全民治理活力。传承弘扬民勤防沙治沙精神,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多元投入机制,持续落实干部职工义务压沙管护制度,引导公益人士和本地群众广泛参与治沙造林,防沙治沙合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四方墩”等公益林基地46个,吸引志愿者义务造林11万亩,持续深化“请到民勤种棵树”活动,4.1万名志愿者完成治沙4500亩,民勤荒漠化防治影响力持续扩大;强化科技赋能,拓展生态治理模式。坚持“以水定绿、以水定林”,推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协同发力,大力推广“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工程固沙+退化林草修复”“戈壁滩地大穴整地积沙+落水栽植”等技术,节水林草成效日显。引进履带式治沙机、手扶式压沙机等装备300余台,机械压沙效率较人工提升10倍,每亩成本降低31元,推动治沙从“人海战术”向“科技赋能”转型。整合31座野外视频监控塔建成智慧林草平台,开展“人工+无人机”常态化巡护,管护效率大幅提升。

水草丰美的青土湖水域

  以守正创新为驱动,在深化拓展中接续奋进

  坚持综合施治,筑牢绿色防护屏障。综合运用工程治沙、产业治沙、科技治沙、公益治沙、生态补水等措施,重点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绿洲内部提质增效、甘蒙边界重点风沙口联防联治、环绿洲锁边林带建设及生态用水保障五大工程,建设青土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示范区120万亩。历经70余年接续奋斗,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0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带闭环围合,筑牢了阻止两大沙漠合拢的生态屏障;坚持造管并举,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大国有林巡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草原防火、林木抚育管护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全覆盖构建县镇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设立林长471名,聘用生态护林员146人、公益林护林员115人、草原管护员260人,推动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岗”的管护链条,1275.19万亩林草资源质效齐升;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富民双赢。挖掘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产业”发展路径,打造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材和绿色食品基地11万亩,年均吸纳群众100万余人次参与工程压沙,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拓展以沙促游新路径,建成苏武沙漠景区、沙漠雕塑创作基地、摘星小镇等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沙漠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年接待游客677.72万人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