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看甘肃】安定区石泉乡:中药材种植成群众增收新引擎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金树栋 通讯员 刘岩哲
盛夏时节,站在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乡中山村的山梁山,层层坡改梯田里的黄芪秧随风摆动,长势喜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宏俯下身子查看长势。他说:“前半年这么干旱,黄芪能长得这么好,后期下雨了肯定能有好收成。”
近年来,石泉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二阴山区气候优势,围绕“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思路,打造多元特色产业带,其中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助农增收的核心力量。
科学布局,中药材产业“起好步”
石泉乡以“党组织引领、规模化支撑、促群众增收”为目标,在“岳曲—石元—中山”一线重点打造万亩中药材示范引领区,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让中药材种植与当地自然条件、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契合。
为推动产业落地,乡党委政府采取“外引内培”双路径:对外招商引资,引进甘肃天柏生物、甘肃融宇农业等企业,在吕坪、石元等4村建成黄芪种植基地4200亩;对内鼓励村集体、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牵头,建立百亩中药材基地1000余亩,种植黄芪、柴胡、贝母等特色品种。企业与本地主体协同发力,既带来了先进种植技术,又带动了散户参与,实现了中药材产业“扩面提质”。
多元产业协同,筑牢增收底盘
除中药材外,石泉乡同步推进其他特色产业,形成“五区联动”的产业格局:在“大坪—下坪—吕坪”等区域打造马铃薯种植及种薯繁育基地。
通过“种薯繁育+合作社+农户”模式,年繁育优质薯种2000万粒,带动200余人就业;在中寺、山庄等村建成1.3万亩冬小麦核心区,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促增收;“赵河-户峡-湾曲”一线的草牧产业则通过饲草种植与牛羊养殖循环发展,稳定牛羊存栏量。
这些产业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让群众既能通过种植获得收益,又能在基地务工、托管土地增收,形成“多元增收”渠道。
如今,中药材已成为石泉乡继马铃薯、冬小麦之后的又一“富民产业”。未来,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石泉乡将持续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让更多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 2025-07-24类案同判,让公正可感可触(金台锐评)
- 2025-07-23邮储银行甘南州分行:信用村灯火照亮“高原之舟”振兴足迹
- 2025-07-23榆中县“龛谷风韵”农文旅小环线电子地图上线
- 2025-07-23邮储银行嘉峪关市分行助力粮食收购企业纾困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