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会宁人保与农业保险的十五年守望

2025-10-28 10:5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甘肃会宁,厚重的黄土层下,藏着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无奈。这里也曾因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背负过“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叹息。

  十五年前,当“农业保险”这个陌生词汇第一次飘进黄土坡的沟壑时,没人想到,它会成为农户手中攥紧的“救命绳”;更没人想到,中国人保财险会宁支公司的一群保险人,会用十五年的脚步丈量黄土,用汗水和执着,把这根“绳子”牢牢系在千万农户的心上。

  这十五年,人保农险人在质疑中破冰、在风雨中逆行、在贫瘠土地上扎根的艰辛征程。

  破冰:从“唾沫星子”到“掏心窝子”

  十五年前的会宁农村,“保险”是比旱魃更让人费解的存在。当人保的农险人背着帆布包,踩着没踝的黄土走进村庄时,迎接他们的不只是尘土,还有劈头盖脸的质疑。

  “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懂个啥种地?天要不下雨,你们能赔出粮食来?”田埂上,老农的旱烟袋敲着鞋帮,烟圈裹着不信任的话,飘在黄土地的风里。更多时候,他们刚递出宣传单,就被挥着手赶开:“别来骗钱了!我们的钱,是从地里刨出来的,不是大风刮来的!”

  那时的农险人,像是在黄土里播撒一颗没人认的种子。他们白天跟着农户下地,看他们种玉米、刨土豆,听他们抱怨“去年冰雹砸了半亩苗”“春旱让麦子只长了半尺高”;晚上就在村委会的煤油灯下,给围坐的村民算账:“一亩玉米交十几块保费,真要是遇了灾,能赔几百块,够买来年的种子和化肥。”可话刚说完,就有人插言:“真赔?到时候找不着人咋办?”

  质疑的冰,是被一场冰雹砸开的。那是十五年前的夏天,一场罕见的冰雹把几十户农户的玉米地砸得稀烂,叶子碎了,秸秆断了,眼看一年的收成要泡汤。投保的农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案,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理赔员就踩着泥泞来了——他们蹲在地里,一株株数着受损的玉米,鞋子上裹着厚厚的黄土,裤脚被露水打湿。

  不到一周,当带着油墨香的赔款递到农户手里时,整个村子都静了,接着爆发出欢呼。那个曾用旱烟袋敲鞋帮的老农,攥着崭新的钞票,红着眼眶找到理赔员:“娃娃,明年我家五亩地,都保上!”

  从“唾沫星子”到“掏心窝子”,农险人用了整整三年。他们没说过豪言壮语,只是在每次灾害后第一时间赶到,在每次赔付时一分不少。信任,就像黄土里的庄稼,在一次次踏实的行动里,慢慢扎了根。

  守望:十五年的“黄土味”保险人

  在会宁,人保农险人的身上,总有一股洗不掉的“味道”——那是黄土味,是他们十五年坚守的印记。

  他们的闹钟,永远比太阳早。

  会宁的乡镇散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最远的村子离县城有一百多里地,路是盘山的土路,雨天泥泞,晴天扬尘。为了赶在农户下地前给牲畜戴蹄环、打耳标,农险员每天早上六点就得起床,揣两个馒头、一瓶凉水,七点准时驱车出发。车子在土路上颠簸,他们握着方向盘的手要时刻用力,生怕一不小心滑进路边的沟里。

  等到了村子,圈舍里的气味扑面而来,牛羊的粪便、草料的霉味混在一起,呛得人睁不开眼。他们却习以为常,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给牛犊套蹄环,给羊羔打耳标,手上、衣服上沾了粪污,也只是随手擦一擦。“农户的牲畜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我们多仔细点,他们心里就多踏实点。”一位农险员说。

  夏天的暴雨,是会宁的“常客”,也是农险人的“冲锋号”。今年6-8月,暴雨像疯了一样砸向黄土坡,农田被冲成了沟壑,道路被冲得只剩碎石,报案电话一个接一个,响得人心慌。农险和理赔人员全员出动,车子开不了,就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徒步走;鞋子陷在泥里,就光着脚往前跑。八月的一天,一场暴风雨夹着冰雹席卷了会宁,正在地里灌浆的玉米被砸得只剩光秃秃的秸秆。王师傅和同事们接到报案,立刻往村里赶,车子在半路陷进了泥坑,他们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前往现场,当路边的老乡看见,热情的非要骑自家三轮车送他们,还骄傲地说:“农业保险是个好东西,我们每年都在承保”。到了村里,老乡们拉着他们的手,眼眶都红了:“以为你们来不了了,没想到你们真的来了!”他们没顾上歇口气,就钻进玉米地,一株株查看受损情况,用尺子量、用相机拍,汗水混着雨水往下流,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分不清是汗还是雨。等到查勘完,天已经黑了,他们拖着沾满黄土的腿返回。

  十五年里,这样的日子数不清。春天,他们在地里核实投保面积,迎着风沙拍照验险;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查勘旱情,皮肤被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秋天,他们在金黄的玉米地里测算收成,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冬天,他们冒着严寒给牲畜登记,冻得手指僵硬,却还是一笔一划地记着信息。他们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黄土高原的每一道沟壑,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每一个村庄,都熟悉他们的身影。农户们说:“看到人保的人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创新:在艰辛里长出的“安全阀”

  会宁的农业在变,农险人的脚步也在跟着变。

  以前,农户种的是玉米、土豆,农险保的也是这些;现在,肉牛羊养殖、苹果种植成了特色产业,传统的保险跟不上了。农险人知道,要让农户的日子更稳,就得跟着产业走,可创新的路,比走黄土路还难。

  为了开发“保险+期货”苹果险,农险员们跑遍了会宁的苹果园。他们跟着果农学剪枝、学套袋,了解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每一个环节,知道了什么是“冻花”,什么是“冰雹伤果”,也知道了果农最怕的是“果熟了,价跌了”。为了摸清市场价格,他们每天晚上守在电脑前,看期货市场的行情,记满了一本又一本笔记。

  现在,“保险+期货”苹果险成了果农的“定心丸”,就算市场价格跌了,果农也能拿到赔偿,不用再担心“丰收不增收”。而这背后,是农险人无数个夜晚的研究,无数次田间的走访。他们说:“农户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保险就该到哪里。再难,也得把这条路走通。”

  十五年,在黄土高原的时光里,不算长,却足够让一颗种子长成大树。会宁人保的农险人,用十五年的艰辛,把“农业保险”这颗种子种进了黄土里,种进了农户的心里。他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群在黄土坡上奔波的普通人,却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责任,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信任。

  在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人保农险人就像一棵棵沙棘,扎根黄土,迎风生长,为农户的梦想撑起了一片绿荫。而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十五年,他们依然会守在这里,做黄土高原上最执着的“守望者”。(图/文 师博)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