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踔厉奋发谱华章 砥砺前行结硕果 ——“十四五”以来玉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5-11-03 09:58 来源:酒泉日报

  时光荏苒,非凡五载。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这片热土上处处跃动着发展的脉搏,处处书写着奋斗的传奇。

  五年来,玉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锚定“四区一高地一家园”发展蓝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玉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动能澎湃

  金秋的玉门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在玉门老市区石化工业园,总投资410亿元的甘肃巨化硅氟新材料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车辆如织。这座甘肃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以磅礴气势诠释着玉门强大的“项目引力”。

  从“一油独大”的传统工矿城市到现代化工、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等多点开花的产业新城。这五年,玉门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正在实现从“石油摇篮”到县域经济排头兵的华丽蝶变。

  聚焦集群发展,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立足石油化工根基,精耕产业链延伸拓展,推动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迈进。陕煤集团成功并购浩海煤化,西部鑫宇、金色润盛等43个精细化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建成投产,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在规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规上工业企业数五年间实现翻番,达106家,工业经济的“底盘”更加坚实。

  突出绿色转型,新能源产业“乘风又逐日”。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凯盛大明攻克光热超白玻璃“卡脖子”技术并量产,玉门油田首个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运行,昌马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各类电力装机容量达719万千瓦,玉门正从传统能源基地向现代能源体系、绿色制造基地华丽转身。

  强化创新赋能,发展引擎提质又增效。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这是对玉门市创新基因的权威认可。财政科技支出累计超1.2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显著提升。玉门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跻身国家级,建成省、市级创新中心3个,创新平台能级持续跃升。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至2024年底,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13家、35家、51家,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

  改革攻坚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无事不扰,玉事有我”——在玉门,这句营商服务品牌口号已深入人心。连续6轮迭代推进营商环境改革,让这片投资热土磁力倍增,吸引八方客商近悦远来。

  五年来,玉门市委、市政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行政审批改革方面,深化“五减一容缺”改革,审批时限在法定基础上压减95.5%,即办事项占比达99.7%,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最长11个工作日,“拿地即开工”“拎包入住”从愿景变为现实。创新“融信快贷”“化工贷”“科创贷”等多款短平快产品,累计发放贷款41.24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3159家。

  在服务企业方面,建强用好人才驿站、人才服务站、鸿雁加油站“三站”体系,打造引才、育才、留才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行“法治体检”进园区,为企业健康发展护航;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让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探索“财政+金融”模式,量身开发“化工贷”等供应链金融产品,精准滴灌,为企业“输血供氧”。

  在要素保障改革方面,探索“标准地”改革,推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持续完善园区水、电、气、暖、路网及智慧监管平台等基础设施,化工园区达D级安全标准,项目成长的“生态雨林”日益繁茂。

  改革破冰,开放扬帆。玉门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依托“疆煤东运、蒙煤南下”的区位优势,谋划建成千万吨级玉门综合能源港、丝绸之路物流港,货物集散量突破2000万吨,现代物流的“黄金通道”正在打通。获批“甘肃省化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5%以上,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协调共进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从城区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传来欢声笑语,到乡村别具韵味的“互助幸福院”飘出饭菜香,玉门大地处处演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奏曲。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曾困扰玉门。五年来,玉门市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交通先行,打通发展“动脉”。红色旅游公路二期、老市区至鱼儿红公路等一批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建成通车,玉门市互通立交匝道改造完成,困扰多年的风机叶片等大件运输难题成为历史。改建农村公路237.3公里,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条条大道通村达组,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产业协同,筑牢发展基石。以玉门经开区为龙头,推进“一区三园”提质增效,经济开发区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连续7年荣获省级考核“优秀”等次。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29万亩,打造了蜜瓜、枸杞等4个10万亩种植基地和4个10亿级农业产业集群,“玉门味道”香飘四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60万元,成功创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打造了乡村振兴的“玉门样板”。

  城乡共建,提升发展品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圆了玉门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累计投资23亿元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市危旧房改造等12276户,新增停车位9200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日臻完善,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品位。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个、“5155”乡村建设示范村22个,乡村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的精彩蝶变。

  民生为本 幸福底色温暖明亮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浸润在日常生活中。

  五年来,玉门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八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成了84件省市惠民实事,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坚持就业优先,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建成零工市场1家、零工驿站6家、就业服务联络站16个,织密就业服务网;“码上就业”平台高效运转,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春风行动”等就业服务活动精准对接,架起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暖心桥”。五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16万人,年均输转农村劳动力2.5万人,创劳务收入8亿元,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工程根基愈加牢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发展根基。投资10.3亿元建成玉门一中新校区、四小、五幼等5所高标准学校,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调整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4所,教育资源布局更趋合理。玉门一中“强县中”项目全面实施,高考本科上线率由60.7%跃升至98.81%,实现历史性突破。获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首批建成全省智慧教育示范区,教育已成为玉门闪亮的名片。

  推进健康玉门建设,守护群众安康。挂牌运行玉门市总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群众看病更方便、更省钱;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等健康工程建成投用,“一核两翼”医疗资源布局初步形成,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关爱“一老一小”,传递城市温度。成功构建城镇“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9个、村级互助幸福院11个,一顿热饭、一声问候,温暖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适老化改造的细微关怀,默默守护着特殊困难老人的居家安全。建成市、乡、村三级儿童保障网络,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行一人一档、精准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

  文旅融合绽放光彩。主动融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让“铁人”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西北特色室内水上世界成为休闲新地标;昌马石窟游客中心全面建成,千年文化可触可感。全季、汉庭等品牌酒店相继入驻,A级旅游景区达9个,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玉门正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流量实实在在转化为留量。

  奋楫扬帆启新程,砥砺前行谱华章。“十四五”的辉煌成就已载入史册,凝聚成玉门儿女接续奋斗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玉门市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伟大征程中展现玉门担当、贡献玉门力量,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更加绚丽的时代华章。

  作者:韩璇 谢欢

  本文配图:岑文哲 周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