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蝶变焕新彩 千年敦煌启新程——敦煌市“十四五”全方位发展成就综述
“十四五”期间,敦煌市紧扣“两城两都一圈”发展布局,以传承弘扬“莫高精神”为内核,在文化传承、生态治理、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书写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发展共生的丝路新篇章。从莫高窟的“数字新生”到库姆塔格的“绿进沙退”,从百亿经济体量的突破到民生福祉的提升,这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姿态展现“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的独特魅力。

文化铸魂:千年遗产的活化与传播
“十四五”期间,敦煌市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推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跨越,让千年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
数字赋能文化活化传承。敦煌市深化与敦煌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全力服务保障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共同推进“十个一”工程,成立敦煌研究院服务中心,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保护体系。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项目建成投用,通过8K超高清数字技术实现壁画细节的精准还原,既缓解了文物保护压力,又优化了参观体验。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数字藏经洞”上线4个多月便吸引全球29个国家近3万人次访问,让散落在世界的敦煌瑰宝实现“云端团圆”。同时,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汉代丝路驿站的历史风貌得到生动呈现。
文旅融合构建发展格局。成功举办八届敦煌文博会、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世界市长对话·敦煌”等国际活动,敦煌市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在产品供给端,实施“万万计划”培育特色业态,创新培育低空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打造《又见敦煌》《乐动敦煌》等精品演艺,年演出超2300场。开发古法壁画、木骨泥塑、岩彩矿物颜料等22类研学产品,建成22家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推动敦煌成为全国文化传承创新基地。今年上半年,敦煌市接待游客1030.82万人次,旅游收入9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5%和37.84%,文旅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品牌建设斩获殊荣。通过实施“文旅+百业”战略,敦煌市旅游从传统观光向研学、度假、户外等多元场景延伸,鸣沙山月牙泉星空演唱活动、抖音落日派对等新型文化活动的举办,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体验形式。敦煌市成功上榜2025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连续三年荣获“甘肃省文旅赋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称号。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以敦煌为核心,辐射瓜州、肃北、阿克塞的“一核、多圈、一廊、多线”格局,与河西走廊旅游大环线深度融合,构建起西北文旅发展新高地。
生态筑基:大漠绿洲的守护与重生
“十四五”期间,敦煌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响沙化治理、水源保护、城市绿化攻坚战,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防沙治沙取得历史性突破。敦煌市构建起“南护水源、西拒风沙”的生态防线,实施绿洲外围灌草封育控沙、边缘造林固沙、内部林网护田的三道绿色防线工程。五年来,累计造林2.05万亩,实施草原封育13.33万亩,鸣沙山、东戈壁两大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守护76万亩沙域,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14年分别减少19万亩、5万亩。科技赋能让治沙效率倍增,HDPE新型阻沙网构筑高立式沙障,无人机精准投送治沙材料,工程固沙与生物措施协同推进,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取得首战胜利。
水资源保护实现新突破。“十四五”以来,敦煌市通过三大“硬举措”推动水资源保护与工业发展协同共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规划层面,聚焦石材建材、光电产业两大重点园区,督促编制并获批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从源头规避水资源浪费与发展失衡;节水层面,全面安装在线计量设施实现取水100%精准监控,推行计划用水管理倒逼企业落实循环用水等措施,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93%;改革层面,印发水权水市场改革实施方案,今年收储160万立方米水权统筹用于工业发展,完成4起共24万立方米工业水权交易,解决企业用水权不足问题。
城市生态品质显著提升。今年是敦煌市近五年园林绿化投入最多、绿化面积增速最快、栽植量最大、成活率最高、惠民实事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群众满意率最高的一年。共投资5643.29万元,实施“一带一路五园”17个项目,高质量建成北辰游园、沙泽园、洪泽园等6座口袋公园,精心提升改造怡然游园、安然园等6座小游园;开展“绿地不见土,处处见花境”主题花境创建活动,在党河风情线、博望公园、瑞月公园等44个节点,打造古境繁花、河畔芳华、花漾心园等主题花境56个,全力带动绿化景观提质增效。通过工业废气深度治理、机动车尾气严控、扬尘污染精准防控,敦煌市城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稳达国家一级标准,“敦煌蓝”成为城市标配。如今,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4%,3000余个绿色就业岗位让生态福祉直达民生。
产业强基:多元驱动的升级与突破
“十四五”期间,敦煌市打破“文旅独大”的发展格局,构建起“文旅引领、能源支撑、科技赋能”的多元产业体系,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5%,经济发展韧性显著增强。
新能源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近年来,敦煌市共获批新能源指标491万千瓦,已并网发电项目281万千瓦,已建成1座750千伏、5座330千伏、13座110千伏变电站,构建起了完善的新能源外送及就地消纳电网框架。产业配套持续完善,建成大成科技年产200万平方米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生产线、中船风电偏航变桨齿轮箱厂生产基地等项目。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全钒液流储能系统生产线落地开工,中船风电锚栓组件生产线有序推进,敦煌市正成为西北新能源产业新高地。绿色发展成效凸显,年均提供清洁电力超30亿千瓦时,约等于节约标准煤近百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50万吨。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推进“标准地”“零碳园区”建设,盘活200余亩闲置土地;投资28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绿化面积达820余亩。服务保障持续优化,包抓29家规上企业,收回闲置土地5宗850亩,固废年清运3万立方米、综合利用率70%,助企融资54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近年来引资额大幅增长,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注入发展动能。国家重大科学实验设施保障到位,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大型中微子观测站一期子阵项目高效完成并启动实验,二期子阵项目顺利实施。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敦煌授时台项目主体施工已完工,并试播成功。高温熔岩聚光发电和储热调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省级重大专项支持,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提质升级,敦煌海装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风光制氢及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创新中心获酒泉市科技局立项建设。加强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进敦煌壁画地仗修补材料耐盐性研究、敦煌壁画地仗材质工艺科学认知方法研究、敦煌市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等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展示利用,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的提质与升级
城乡面貌发生蝶变。敦煌市“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基本形成,5A级旅游景区与铁路、机场有效衔接,其他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实现道路连通,旅游集散中心、公路服务驿站、露营地等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智慧交通系统上线运行,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建成一批特色民俗村、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300余家,形成“一村一品”的乡村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公共服务全面提质。敦煌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1所中小学、幼儿园硬件设施显著改善,敦煌中学高三教学楼、中等职业学校扩建等项目加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安全平稳落地,今年本科上线率达98.48%,再攀新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敦煌市医院综合门诊楼建成投用,与省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缓解。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村文化服务中心89个,“文化下乡”年均演出100余场,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敦煌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加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带动就业2500余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建成市级综治中心,实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覆盖,敦煌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五年耕耘结硕果,丝路明珠再启航。“十四五”期间,敦煌市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提供了“敦煌样本”。敦煌市将深入推进“十大建设”,全力打造甘肃“国际会客厅”,让敦煌文化焕发更强生命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文/唐囡囡 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 2025-11-04千里沃野绘“丰”景 “农”墨重彩促振兴——酒泉市“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 2025-11-04金徽酒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 2025-11-04点“数”成金 数字经济实现加速跑——酒泉市“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 2025-11-04兰州庆丰敦煌楼:匠心传承陇菜 打造城市文化客厅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