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红古:解难题办实事 助推高质量发展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兰州市红古区结合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甘青区域合作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推进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将“两河”流域保护治理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履行保护治理主体责任,大力推进大力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流域水生态质量持续好转,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初显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强责任
编制启动《黄河上游大通河-湟水河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并经区政府同意实施,共谋划储备矿山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与高质量发展项目89项,总投资289亿元。同时,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发改、水务等部门为成员的全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下设水利、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产业发展、文化旅游5个专责组,各专责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先后累计争取、投入各级资金近22亿元,统筹用于生态修复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环保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开展,撬动企业投资近30亿元,倒逼企业落实生态治理主体责任,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环境污染防治有举措
围绕集中整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秸秆焚烧、道路扬尘等突出问题,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了《湟水河水质监测协作方案》。先后完成16家单位24台113.15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依法依规淘汰6家砖瓦窑企业和铁合金行业3台6300KVA矿热炉生产线,实施方大炭素静电除尘、兰铝超低排放、伊利乳业除尘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
关停河道非法采砂场13家,排查入河排污口534个,湟水河、大通河所有断面氨氮、COD全部达标,水源水质全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流域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完成湟水河红古段防洪治理和水污染防治防治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有序推进湟水河水质自动监测站、海石湾、窑街污水处理厂一级提标改造工程,启动总投资6.4亿元的湟水河-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生态修复治理显成效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设立各级河长115名,聘请监督员及管理员423人,设置河长公示牌159块,完成63条河洪道划界工作,连续三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1.26亿立方米以下,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和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下大力气实施了煤厂关停、土地平整、生态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窑街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项目,完成8家生产矿山企业、12家废弃矿山企业以及28家政策性关闭矿山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腾退搬迁企业12家,完成生态绿化2000多亩,窑街旧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着力打造百里“绿色长廊”,累计完成国土绿化面积46000亩,森林抚育7000亩,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森林覆盖率达到18.48%。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建设,北山泥石流群治理三期、薛家大沟和炭洞沟泥石流治理、惠民巷排洪渠加快建设,湟水河流域权籍界限调查及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前期方案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建成区级地质灾害监测平台1个、野外监测站点48个,对全区1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现动态信息化管理,整体搬迁避让群众557户2147人。
循环经济体系重构建
围绕“三大园区”开发建设,重点实施了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工业废弃物物无害化处理处置、60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16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形成了“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总产值超350亿元。
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方面,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以47个山台地生态开发利用为重点,重点打造了金砂台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鑫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罗金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鸿翔食药同源等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园,建成标准化种养殖基地18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形成了川水地与山台地齐头并进、绿色发展的生动格局。
在生态旅游创新发展方面,深入挖掘湟水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发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非遗项目4个、区级非遗项目22个。打造了以红古为中心的50公里、100公里、200公里旅游线路和赏花、烧烤、体验休闲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区旅游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
相关新闻
- 2021-12-14党建引领 擎旗奋进——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党校(培训中心)2021年度党建工作综述
- 2021-12-14酒钢集团做强做精钢铁产业
- 2021-12-14解锁“老严头”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
- 2021-12-14中铁二十局市政公司首次BIM技能比赛在兰州与三亚同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