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产经

漫话凉州古塔

22-05-24 11:46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名山大川增光添彩,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梵语称“萃堵波”,又称浮屠或浮图。意义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所用的。它是最高地位和等级稳定的象征。从佛教创始后,塔也成为佛陀教主地位的象征性纪念物。印度现存最为古老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中国古塔的出现也不晚于这一时期。

  古代丝绸贸易的商路,也是佛教宣播的道路。地处丝绸之路要津的凉州,在佛教东传及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史料记载并留下了众多的古代佛塔。

  阿育寺姑洗塔

  武威清应寺姑洗塔与大云寺感应塔(1910年莫理循摄影)

  《魏书·释老志》记载:“佛既谢世……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时而就,今洛阳、彭城、姑臧(今武威)、临淄皆有阿育寺,盖承其遗迹焉。”唐代佛教论《广弘明集》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东天竺国阿育王收佛舍利,派遣鬼兵,在全世界同时造成八万四千宝塔,安置舍利。姑臧姑洗塔即其中之一。敦煌文P.2977献中,可与上述记载互相印证,大唐国内得一十九所也……九在凉州姑藏寺。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翻译的《西夏碑》西夏文中明确记载凉州姑臧塔,乃释迦摩尼“杏眼舍利藏处之中”,是我国最早的佛教遗迹。

  前凉宏藏寺七级木浮图(7层木塔)

  前凉建国后,其宫殿建在了凉州姑臧寺的基址上。因此到张天锡(国王)时,其宫中多现灵瑞,才舍宫置寺复建塔。唐景云二年《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中说:前凉修建的宏藏寺,“花楼院有七级木浮图(7层木塔),即张氏建寺之日造,高一百八十尺,层列周围二十八间。西列四户八窗,一一相似。屋巍巍以崇立,殿赫赫以宏敞,拟璚台之景居。状层城之始构”。清康熙《重修清应寺塔记》中载:“清应寺本名北斗宫,北斗宫之有姑洗塔,盖始于晋张重华(国王)舍宫内地建寺立塔。”

  后凉罗什寺罗什塔

  罗什寺塔

  鸠摩罗什是十六国时期三大僧人 (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和中国四大翻译家 (玄奘、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之一。鸠摩罗什在凉州驻锡18年,姚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十二日(409年)罗什圆寂于长安,年70岁。死时留下遗嘱:将他的舌头葬于姑臧 (今武威)。现存罗什寺塔,就是埋葬他“不烂之舌”的地方。凉州人民为纪念他,遵罗什遗愿,在他初入内地精舍处,请来舌舍利,为他建造了大塔,故名罗什舌舍利塔。唐初修复扩建,成为当时佛教文化传播、中西僧侣往来、文化交流的荟萃之地。明永乐、隆庆、天启,清康熙、嘉庆时,对寺塔进行修葺,使其巍倭峨壮观,香火不断。1927年凉州地区发生大地震,罗什寺被毁,仅存塔被震毁,仅存其半。1934年又进行了重修,恢复了寺内部分建筑以及罗什寺塔,现存塔八角十二层,高32米,象征着武威这座古城悠久而文明的历史。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凉石塔

  北凉石塔

  武威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王沮渠蒙逊,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凉州石窟早于云冈和龙门石窟,是云冈、龙门石窟的源头,所以凉州石窟也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凉州模式”或“石窟之祖”。而北凉石塔正是这一时期开凿的中心柱塔式窟龛的一种表现形式,直接影响了北魏开凿的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开凿。因此著名考古学者宿白先生提出了“凉州模式”的论断,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天梯山石窟现存北凉中心柱塔式洞窟1、4、18窟外,还保存了珍贵的北凉石塔。它使用粗砂石岩雕凿而成,顶部呈圆锥形,分为三层,每层都开了八个浅龛,龛内都雕刻有佛像。塔身和龛雕像虽有了不同程度的残损,但北凉石塔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佛教塔式文物,在我国甘肃酒泉、敦煌及新疆吐鲁番等地也有保存,其形制、雕刻的佛像,都基本相似,分别由宝顶、相轮、塔颈、覆钵、经柱、基柱等六部分组成。这些佛塔的成就也决不仅仅局限于古老的建筑技艺本,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不断创造新型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是北凉开凿凉州石窟遗迹及凉州模式的历史见证。

  隋唐、西夏感通寺塔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惟一一位巡行到河西的中原王朝皇帝,为巩固西北边防,大业五年(609年)在裴矩等的陪同下,在张掖会盟西域27国使者,巩固了西北边防。再次同时朝拜凉州番禾县的瑞像寺,御笔题额为感通寺之后,更令天下“模写传形”,使凉州瑞像寺形成为海内外名寺。随之,将前凉时的宏藏寺改为感通下寺,塔名感通塔。唐代将《凉州御山石佛像因缘记》的神话故事勒石刻碑树立在感通下寺之内。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她的称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佛教势力的帮助。后改为大云寺,“因则天大圣皇妃临朝之日,创诸州各置大云,遂改号为天赐庵。”西夏皇帝及梁太后一向信奉佛教,因塔多次显灵,认为感通塔是一座护国安民的宝塔,于是在乾顺天祐民安四年,由皇帝、皇太后发愿,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修了感通塔及寺庙。第二年完工后立碑赞庆。这一年正是乾顺诞生十周年,兴办这样一次大的佛事活动,也许是为了给十周岁的皇帝祈福,将大云寺更名为护国寺,遂立碑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即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西夏碑记载,这次下大力用时一年重修的感通塔,之前的塔是七级木塔,重修后是七级砖塔,塔名仍为“感通塔”。元末明初,由于地震和战乱,塔寺被毁,明洪武十六年,其摹主则日本沙门志满进行了修复,恢复的大云寺塔为五级。据《敕赐清应禅寺碑》记载:明代永乐间大云寺西建清应寺建,永乐皇帝赐名“清应禅寺”而得名。清应寺有塔,称姑洗塔。地方政府对大云寺和清应寺双塔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保护和维修,成为凉州一大景观。1927年武威发生大地震,双塔都被震塌,但双塔遗址和地震前的照片资料如今犹存。

  西夏木缘塔

西夏木缘塔

  木缘塔1977年原武威县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通高73厘米,顶径48.5 厘米,底径28 厘米。松木质。塔由座、身、顶、刹四部分组成。呈八角形。塔座为四级八角形,饰红色。塔身为八块木板合成,合缝处以长方形四角带钉的铁片(已锈蚀)上下两道相连,塔身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咒语,并有汉字题写的“一切如来咒”“圣囗光天母心咒”、“归衣三宝咒”等经咒标题。塔身顶部另有八块小木板作榫铆与塔身相连接,表面涂红色。塔顶为八块近三角形弯曲的木板组成八角攒尖顶,八角形木板盖内有墨书题记。塔刹底部由八块小木板组成围栏,面涂红色,刹另制,中心有轴和塔顶串连。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西夏宗教、建筑技术、绘画艺术、葬俗、置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木缘塔为西夏天庆七年造,是墓主人下葬时的骨灰塔。墓主名刘德仁,男性,汉族,任西夏西经略司都案。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

  西夏覆钵式石塔龛造像

西夏覆钵式石塔龛造像

  2013年4月在武威市北城区施工发现。塔为沙岩石质,由塔基、塔座、塔身、塔相和塔顶组成。通高89厘米。塔基高22厘米,饰云纹图案;塔座高10厘米,饰莲花瓣图案;塔身为覆钵形,高28厘米,正中开佛龛,龛高19厘米,宽16厘米,深7厘米。内刻佛造像三尊,中间为佛祖说法像,两,边各站一弟子,均高7厘米;塔相高22厘米,有5层叠涩相轮;塔顶园形,高7厘米,直径13厘米,相轮粗壮,给人以庄严稳固的的感觉。塔体的装饰花纹都是密教流行的纹饰,体现了藏传佛教独特的密宗艺术。安史之乱后,凉州被吐蕃占据,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到西夏逐渐传入西凉府地区。

  覆钵式喇嘛塔在内蒙古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中的塔、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的小木塔、武威西郊林场出土的木缘塔,金昌市永昌县花大门覆钵式喇嘛塔等多有相似之处。此塔龛造像,在塔身正中开佛龛,内刻一佛二弟子造像,这是石窟造像经常出现的佛教造像题材,西夏时期也普遍流行。是目前发现唯一的西夏覆钵式石塔龛造像,是研究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凉州白塔寺白塔

  凉州白塔寺塔群

  凉州白塔寺位于武威市城东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白塔是一种藏式喇嘛塔,是蒙古皇子西凉王阔端为萨班修建的灵骨塔。萨班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四世祖,1247年来凉州与阔端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标志着西藏地方正式纳入祖国版图。

  1251年,萨班圆寂于白塔寺,阔端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用紫白檀木火化,并建造了高十六寻(128尺)的灵骨大塔(即今白塔),小塔五十余座,周匝殿宇非一。上师八思巴为法王 (萨班)之灵塔开光。清康熙时振武将军孙思克对塔寺进行维修,乾隆《武威县志》记,内有大塔,四环小塔九十九,因得名百塔寺。萨班来凉,促成了蒙、藏、汉、鹘纥等民族间的团结,维护了祖国的统一。阔端为他建造的灵骨大塔及白塔寺,直至今天,仍然发挥着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莲花山塔

  莲花山塔

  位于凉州区松树乡松树村莲花山顶,据明《重修善应寺记》碑载:“凉郡之西三十里,有名山峻岭……气象深窈,八峰环列名曰莲花峰也。粤自汉唐以来,始建寺于此,名为灵岩寺。”萨班来凉州后,他的妹妹索巴让摩也随之,在莲花山寺修行。索巴让摩是一位瑜伽行者,长期在此寺静修坐禅。萨班患病期间,她经常去白塔寺看望,探讨佛法。据传,当得知萨班圆寂的消息后,索巴让摩叹曰“天下的藏人躺着死,我索巴让摩站着死”,随即以站姿离开人世。据《佛寺志》载,寺内供有一人高的黑愤怒明王青铜像,内装有索巴让摩的灵骨舍利。莲花山顶建有七级砖塔,坐落在海拔2491米的峰巅,塔高21米,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构,叠涩单檐,空心,据传是索巴让摩的灵骨塔。现存建筑为1932年重修,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这些古塔在武威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武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和旅游观光者的极大关注。它不仅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增辉,而且也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文化提供第一手实物资料。(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