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个人碳账户纷纷亮相 专家:个人碳减排机制尚需体系化建设

22-08-23 08:30 来源:环球网 编辑:田洋

  当下,个人碳账户正在纷纷亮相。

  中信银推行出个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账户”,并与Visa“环保权益组合”项目探索碳账户合作模式;阿里巴巴推出“88碳账户”,接入菜鸟、闲鱼、饿了么、天猫等App的碳积分,涵盖用户吃、穿、用等生活场景;昆仑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并已有15万名克拉玛依市民生成账户并累计碳积分;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推出个人碳账户平台“C邮记”,记录用户步行、公交、地铁、数字人民币、线上贷款、绿色寄递、绿色电商等20项绿色行为并自动核算碳能量值;平安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并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提供的计量方法测算出个人碳减排量……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当下设立个人碳账户有无必要?在碳账户中,个人碳减排量如何进行核算?个人碳账户的设立、运营有无标准?

  对此,多位行业专家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目前企业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大多是承载个人碳减排记录、核算以及价值发现的载体,并通过设计一些场景以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规则,但在个人碳账户中如何界定减碳场景、如何收集用户数据、如何量化计算用户数据,尚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被认可的标准,我国的个人碳减排机制尚需要进行体系化建设。

  某个人碳账户用户使用场景。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

  目前在众多企业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大多数是承载个人碳减排记录、核算以及价值发现的载体。消费者围绕出行、餐饮、旅游以及新能源汽车、智慧家居、金融等行为产生的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减排场景,通过数字化手段自动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并获得相应平台的绿色积分激励。这些绿色积分可兑换地铁卡、骑行卡等绿色消费券。

  “个人碳帐户有必要建立,其可以有效影响个人行为,并通过个人行为反过来影响工业社会。如果个人端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减少,会倒逼生产端主动转型减少碳生产。”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向人民网财经表示,个人碳帐户是大势所趋。个人碳账户可以尝试和相关权益捆绑,通过设计一些场景,以碳为核心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规则。“现在百花齐放的个人碳账户场景是有价值的,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从量变到质变形成大市场。目前公民减排还没有硬性约定,所以更要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市场去约束。”他说。

  中华环保联合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现在消费端的减排不属于碳市场范围,也不属于自愿减排范围,而是属于未来的碳普惠市场。就个人碳账户而言,其从消费端看最大的意义是量化个人行为、形成碳减排量的兑换,继而形成一个市场。消费端的最大应用是倒逼消费品企业参与减排,因为这些企业并不属于全国碳市场所涵盖的范围,但它又同用户的生活减排直接相关。

  如何建立个人碳账户?

  如何建立个人碳账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建立个人碳帐户要尊重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考虑经济、就业和环保等所因素。比如,发展既促进经济又适合低碳要求的产业;要在不同领域采取不同方式,继而核算不同领域、区域的减碳量。比如,设计一个标准样本,根据这一标准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地区,把每个领域个人的碳排量做出相应的测算模型。

  常纪文认为,个人碳帐户需要和家庭碳帐户、社会的碳排放总量相结合,需要低碳智慧家庭生活与低碳智慧个人、低碳智慧城市相结合,要在智慧个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甚至智慧城市管理中通盘考虑。同时,个人碳帐户还需要互联网等社会平台的参与和支持,为用户参与减碳提供丰富的场景。

  国家气侯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向人民网财经表示,建立个人碳账户的逻辑有两类,一类是运用新技术,把个人减排成本降下来。比如,在应用场景中,大量的数据本已存在,要通过新技术把减排方法尽可能简化,使交易成本降低;第二种方式是借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采用的逻辑——把比较小的单个个体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整体,用整体去交易,交易完再分散进行支付和激励。

  个人碳账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建立个人碳账户会遇到哪些问题?有无政策法规可循?柴麒敏表示,目前个人减碳的持续性需要关注。此外,不同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也应考虑个人信息安全和平台的公信力。再加上,个人碳普惠的激励效果有限,激励的多样化应进一步考虑,这也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当中去推动,把个人减碳和全国碳市场做强链接。“现在所有的碳普惠、个人碳账户都是地域性的、单一平台化的,彼此之间需要打通数据等要素的互通性。”柴麒敏说,促进消费侧的碳减排,既要有机制性、政策性的安排,也要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鼓励平台企业积极参与。

  蒋南青认为,推进个人碳账户,一方面要遵循政府指导,另一方面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让碳账户的场景、兑换活跃起来。“政府是推行个人碳账户、碳普惠的主体,但没有商业体在其中的话,就会有参与用户少、减碳场景少、活跃度不高的缺点;而商业企业自己推进碳账户的话,虽然其有用户基础,但碳减排的计算标准很难得到社会整体认可,不同企业之间的计算方式和标准又很难打通。”她说,碳普惠下的个人碳账户涉及全民减排问题,涉及的场景众多,但如何去界定这些场景、如何收集用户数据、又如何量化计算用户数据,目前还没有被广泛认可的标准。

  此外,蒋南青还表示,个人碳减排的多元普惠机制,不能只靠碳市场的资本,还要靠政府、政策与商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比如,互联平台可以发挥其连接消费者、教育消费者的优势,去支撑个人碳市场。平台经济可以回收、共享个人碳减排量,提高资源运用效率,继而在连接消费端与生产端,形成资源运用闭环。”她说。

  常纪文表示,目前个人碳账户的涉及场景比较分散,需要形成一些共识性的标准和方法,需要城市、省、国家标准的统筹和协调相关标准的制定。他认为,“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涉及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目前生产侧的碳减排正在积极推进,生活侧的碳减排在法律政策方面,可能将会有适当的规范和调整。

  “在国家层面实施个人碳账户在国际上没有太成功的先例,如果我们率先探索出一条路,在国际上参考意义就有更大价值。”常纪文说,个人碳账户的标准、数据隐私、数据接口等问题尚需要解决,我国个人减碳的机制如果做成体系化,那么从绿色消费生活方式上可以引领全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