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深情礼赞七十年 不负青山再出发——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70年发展巡礼

22-09-05 15:42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报答你是我唯一的倾诉……”当《不忘初心》的旋律再次响起,追想70年前我们的先辈从陇南市武都区药王庙几间泥土房出发,带着党和国家建设新中国的嘱托,唱着《东方红》走进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的茫茫林海,开始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爬冰卧雪、可歌可泣的白龙江林区开发建设史。

  奔腾的白水江流过70年风雨跌宕,昔日的小伙姑娘有的魂归青山,有的两鬂染霜。当满目青山勾勒出新时代的梦想,“3393”、松坪瞭望哨的故事成为历史的珍藏,林区儿女怎能忘记,70年前,随着毛主席、周总理的一声号令,第一代白龙江开发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出发,向甘肃南部、四川九寨沟林区挺近,为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炸平了江上的礁石,打通了险峰上的涵洞,修通了森林通向外界的道路,以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靠着人拉畜驮、江水排运,汽车、火车运输,把一车车优质木材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追昔抚今忆峥嵘  鉴往知来践初心

  70年峥嵘岁月,70年初心如炬。“抚今追昔,泪且涔涔透纸背矣。”第一代林区开拓者的艰苦卓绝,第二代林区建设者的艰辛守望,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区翻开新时代的篇章,用清代周亮工《题菊帖后》这句词表达林区儿女的激动心情显得非常贴切。

  博峪河管护中心最早的名字叫白水江林业总场,施业区横跨甘、川两省的舟曲、文县、九寨三县。1971年9月,白龙江林区接管了武都地区所辖的白水江林业总场,成立了白水江林业局,相继对白马河、让水河、洋汤河、中路河、博峪河林区进行开发建设。由于在白水江林区发现了大熊猫等珍稀动物,1978年,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了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局(今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白水江林业局所属范坝林场、白马林场、洛塘林场的部分区域划归自然保护局,白水江林业局更名为白水江林场。

  1982年10月,白水江林场与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机械大修厂合并,恢复白水江林业局,是全国136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之一。2019年国有林场改革,白水江林业局正式更名为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挂白水江生态建设局),2021年5月甘肃省机构改革后,最终更名为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博峪河管护中心的名字如何变化,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是林业人永不改变的初心和底色。创业之初,我们的前辈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用血肉之躯和坚强的意志修建了197公里的林区公路、81座桥梁,架设了12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在保证木材运输的同时,也为林区偏僻的9个乡镇的人民带来福音,老百姓从此告别了没有公路、没有电灯的历史。森工时期,白水江林区完成国家木材生产任务63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600多万元,工业总产值达8亿多元,迹地更新率达到100%,为祖国建设和生态修复做出了重大贡献。

  栉风沐雨从头越  沧桑巨变慨而慷

  博峪河管护中心经营总面积137.56万亩,下辖2个林场,分别是中路河林场和博峪林场,森林覆盖率49.09%,活立木总蓄积633.79万立方米。共设森林资源管护所18个,瞭望台2座。其中,中路河保护站设管护所11个,有海拔3200米以上的松坪瞭望台1座;博峪保护站设管护所7个,有以海拔“3393”命名瞭望台1座。全中心天保工程管护面积109.67万亩,其中中路河保护站49.43万亩,落实管护人员162名,博峪保护站60.24万亩,落实管护人员151名。

  与白龙江林区其他兄弟单位一样,博峪河管护中心经历了森工时代的辉煌,也经历过天保工程实施前十年的困境。从1998年10月1日积极响应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到2020年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启动,博峪河管护中心走过23年难忘征途。面对下岗分流,广大职工顾全大局,有的挥泪离开林区自谋出路,有的放下油锯从伐木人变成护林人。

  踏查巡林、铲毒禁毒、森林防火、防盗伐盗猎、育林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一身迷彩身兼数职,常年累月奔波在崇山峻岭之中,坚守在高入云端的瞭望哨之上,每月700元的工资一拿就是十年。虽然当时与地方的待遇和收入相差悬殊,家人和孩子跟着受尽苦头,但博峪河林业人没有一个人退缩,以不负嘱托、不负青山的坚定信念,为祖国捧出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生态持续友好的绿色画卷。

  不能忘记,“3393”瞭望哨54度的陡峭艰险,和那被大风掀掉房顶、踉跄追逐的身影;不能忘记,在松坪瞭望哨巡山时与野狼的对视,就是大山也能听到你急促的心跳。两人一组,一月一换,远离尘世的寂寥,单调苦涩的生活,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恐惧,空山无人欲语迟的窘态,护林员们用32年的云端守望,换来林海安然,绿涛无恙。

  党的十八大如春雷阵阵,林区上下春潮澎湃。脱贫攻坚、林区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好消息如春雨浇开了林区幸福的花蕾。职工们告别了70年代破旧的土坯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基层护林站点的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通讯难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林区面貌焕然一新,职工们无不欢欣鼓舞,属于林区的好日子正接踵而来!

  银河流转,岁月有情。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得民心,执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共识,博峪河管护中心全面迈入改革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70年的栉风沐雨,70年的赤诚守望,当年的建设者、奉献者成为林区伟大变革的经历者、受益者,享受到时代改革发展的红利,职工的工资、医保、养老等“人生大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职工生活发生质的飞跃,感恩共产党、感谢新时代,是每个林区儿女心底的最真诚的表达、最深情的礼赞。

  2020年12月,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3393瞭望哨和松坪瞭望哨的两处“森林眼”智能监控站正式建成投用,驻守在那里的林务员们带着32年无较大森林火灾的荣光正式撤离高山瞭望所,结束了32年的艰苦值守。

  我见青山多妩媚  青山见我应如是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博峪河管护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同心协力,攻坚克难,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各项建设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共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25.45万亩、飞播造林5.16万亩、封山育林49.53万亩、森林抚育41.8万亩;完成森林病虫害防治29.55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所有工程建设质量均达到了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并顺利通过国家的验收。

  首先是森林资源稳步增长。通过生态公益建设及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森林植被恢复明显加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面积较天保工程实施前增加了12.44万亩,增长25.13%;天然林面积增加2.83万亩,增长6.29%。人工造林面积增加9.61万亩,增长214.03%。其次是木材储备效益得到增长。根据博峪河管护中心森林资源数据统计,1998年至2020年,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3.54万立方米,增长15.18%;天然林蓄积增加91.73万立方米,增长14.97%。森林覆盖率增加9个百分点。按45%的出材率和2000元/立方米的单价计算,木材储备增加效益达7.52亿元。第三是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参照祁连山生态效益评价方法,即针叶林单位面积蓄水量为110.7吨/亩计算,实施天保工程23年来,博峪河管护中心新增林地12.44万亩,增加涵养水源量1377.1吨。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蓄水500—2000立方米,按平均1000立方米计算,工程区涵养水源量达到8293万立方米,相当于83个百万立方米的水库。第四是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明显。根据森林资源数据变化统计,非林地河流侵蚀模数为300吨/平方千米·年,而在博峪河保护区内则小于100吨/平方千米·年。另据文县水文站历史观测数据显示,白水江泥沙含量与1998年相比已有降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大大减轻了白水江、嘉陵江的沙量负担。第五是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天保工程实施23年来,博峪河管护中心有效保护工程区天然林面积73113.33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1293.33公顷,按每公顷森林每天释放氧气0.73吨计算,工程区森林23年共释放氧气25305万吨,按1500元/吨计算,生态效益可达3796.00亿元。第六是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随着生态系统功能逐步修复,博峪河管护中心对滥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让野生动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候鸟种类、数量也越来越多。多年不见的大熊猫、黑熊、羚牛及苏门羚、豹、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相继出没。红豆杉、水杉、杓兰、独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博峪河管护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用23年的砥砺奋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荒芜中点亮绿色,以信仰拥抱希望,用青春和汗水书写山河锦绣,万物和谐,为祖国交上一份壮丽的绿色答卷。

  行稳致远保民生  久久为功促发展

  白龙江林区开发建设70年来,博峪河管护中心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想方设法改善民生,努力提高林区职工的生活质量。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先后投资近1.5亿元用于灾后重建、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职工住宅建设面积9万多平方米共1030套,实现了“户均一套房、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圆了几代林业人的安居梦。同时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通过不懈的努力,投资2123万元,建成263套公租房,结束了一线职工租民房、住集体宿舍的历史。新的管护站设置了厨房、卫生间、浴室,配备了电视机、热水器、洗衣机、冰柜、净水机等,一线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坚定了“林三代”“林四代”扎根林区、献身林区的信心和决心。放眼林区,昔日破烂不堪的平房己被气派的高楼所取代,林区职工的生活与时俱进,向幸福出发。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和国有林场改革有序进行,职工“五险一金”等相关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参保率均达到100%,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职工工资得到大幅增长,由2011年的年平均19051元增长到2020年的年平均45177.81元,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民生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为解决林区大专院校毕业的职工子女和大龄青年的就业问题,博峪河管护中心通过积极开展安置分流工作,先后有大批毕业生、富余职工走上了森林管护、营林等岗位,还有一些安排到宾馆、餐饮、物业管理等服务岗位,解决了就业难问题,充实了人才队伍,为林区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护绿水青山  再造金山银山

  发展林区经济,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林区美、生态优、建成幸福美丽新甘肃的必然选择。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博峪河管护中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甩掉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走出一条荒地增绿、林业增收、林区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了金山银山。

  多年来,博峪河管护中心牢牢把握保护森林资源和解决民生问题两大主题,在加强白林宾馆、贾昌电站、昭化及碧口等原有产业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了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苗木培育、盆景培育制作、经济林果和食用菌培育经营、种养殖业、旅游观光为主的产业经营项目,从各保护站到管护所,林下经济“遍地开花”,取得丰硕成果,仅仅房地产一项,销售收入达到1.49亿元。

  在博峪保护站,结合海拔高、温差大和霜冻期相对长的物侯条件,大力培育特色种养殖产业。建设养鸡场一处,采用无抗生素、放养式生态模式,养殖药膳鸡2000余只;利用保护站、管护所闲置土地,种植黑苹果25亩,2600余株;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利用退化苗圃地,种植中药材木香23.6亩;建设职工蔬菜温室大棚600平方,丰富了职工“菜篮子”,解决职工冬季吃菜难问题。

  在中路河保护站,借助站址区域面积大、闲置土地多、交通便捷和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有利因素,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以“亲子、康养、研学、文创”为主基调的田园综合体,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人工栽植的千米紫藤“隧道”、凌霄花道、葡萄长廊、牡丹园、月季园扮靓了林区的“颜值”,成为当地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同时建设冷水鱼养殖场一处,养殖雅鱼、金沙鲈鲤、鲈鱼和虹鳟鱼等高品质鱼种23万尾;建设甲鱼养殖基地、黑水虻养殖基地各一处,种植桃、梨、苹果等高品质水果49亩,同时还精心培育了红枫、海棠、紫薇、红叶石楠、高杆月季等行道树、绿化树种达100余亩,“钱景”十分广阔。

  党建引领新跨越  凝心聚力谱新篇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政治建设,是做好新时代林区工作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博峪河管护中心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林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指引航向。

  大力宣传身边的劳模事迹,弘扬劳动精神,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丰富基层一线职工文化生活是博峪河管护中心党委的工作常态。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博峪河管护中心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10名优秀共产党员、4名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受到保护中心党委表彰。目前,各支部设立了党员先锋岗19个,机关设立党员优质服务示范岗3个,各单位组建了志愿服务队,扎实开展践承诺、争先进志愿服务活动。各党组织把参加义务劳动作为“主题党日”和“党员活动日”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党员干部亮明身份冲锋在前。当好表率,仅今年中心职工参加义务劳动达8500余人次。为了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博峪河管护中心党委制定了2021年度帮扶计划,认真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自查,积极协调落实帮扶村基础设施维修建设项目,助力农户产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让党旗飘扬在疫情一线,党徽闪耀在群众心里,为打赢这场特殊的“攻坚战”贡献了林区力量。

  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重大实践。博峪河管护中心成立了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构建“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建立党组织和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双林长”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制度、管理办法和考核目标,切实加强了林长制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措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博峪河管护中心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你是我的一切,我的全部,向往你的向往,幸福你的幸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万水千山是最美中国道路……”是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我们走的正是一条最美的中国道路。70年深情守候,70年绿染陇原;70年青山踏遍,70年风雨兼程,博峪河管护中心将继续传承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负使命,绿色发展”的白龙江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向着胜利继续前进!(赵燕萍  王荣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