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七彩“调色板” 绘就红古最美画卷

22-09-23 10: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田洋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以来,兰州市红古区积极作为,以“123456”蜜蜂服务体系为重要抓手,以“红、橙、金、绿、青、蓝、紫”七彩文明实践基地为重要依托,用志愿服务者的笔,绘就了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最优美的风景画卷。

  爱国教育红  厚植民族魂

  发挥“红色爱国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抢抓国家建设兰西城市群和支持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机遇,依托与青海民和县地缘相近、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文化相通等区位交通优势,先后投资6800万元新建党校和《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与民和县共同挂牌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区县级共育共享基地、党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校系统跨省异地联姻交流合作教育基地。

  通过采用图片加文字、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旧址微缩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更为直观灵活、更好深入人心。截止目前,累计298个党组织4.2万余人次党员干部、学生群众进入参观,现场感悟党的艰辛历程,感悟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厚植了爱国之根,精铸了民族之魂。

  民生服务  暖入群众心

  依托“橙色民生服务实践基地”和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契机,大力开展“553”为民兴办实事行动,努力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炼出“为民服务”真功。

  今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2260余人,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8%、10%,为1950多名残疾人发放补贴140余万元,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体检、核酸检测采样等服务3800余次,妥善化解25个小区8900余套住房“登记难”问题,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特别是在两轮疫情期间,聚焦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特困群众、行动不便、居家隔离人员等,结合“敲门行动”,对中高风险区及管控小区内的3名独居老人、2名精神病人、5名残疾人、1名孕妇、6名透析患者、4名肿瘤及其他患者等特殊群体,一对一建立信息台账,点对点进行服务保障,做到了治疗全流程服务。同时,坚决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硬措施,制定22条具体落实举措,持续开展自建房、非煤矿山、城镇燃气等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供水、供气、供电等实际问题,快速反应、精准处置、及时解决,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有效提升。

  产业发展金  结出丰硕果

  主动激活园区“金色产业发展实践基地”功能,以“一区多园”发展方式,促成了宝方炭材、甘肃工企等22家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落地实施了高端炭素、有色冶金等延链项目68个。建立煤基循环、高端炭素、有色冶金等七大产业链“链长制”,引进重点链主、链上企业28家,建成或实施总投资80余亿元的宝方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甘肃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等产业强基项目90多个,培育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7家。

  滚动实施涉及多方面、宽领域总投资600余亿元的重大项目48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0多亿元,谋划总投资390余亿元工业项目90多个。此外,该区还持续注重农业、文旅、商贸提质增效,不断壮大兰州农发循环农业等8个农业产业园区,建成了中植10万头生猪等“四千五万”种养殖基地,打造了永兄综合购物等8大商业片区,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3%以上,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生态环保绿  扮靓颜值美

  积极抢抓兰西城市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以“绿色生态环保实践基地”为平台,系统推进流域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2019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约5.8亿多元,统筹用于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开展,24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12家无组织排放企业得到系统治理,3座工业窑炉、5座砖瓦窑被淘汰,9家“散乱污”企业、13家非法砂石加工点得以关停,8家生产矿山企业、12家废弃矿山企业以及28家政策性关闭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治理。

  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妥善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5%,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秸秆综合处理利用率达86%;累计完成国土绿化4860亩、封山育林2000亩、森林抚育5000亩,建成生态镇村5个,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6%,森林覆盖率达到18.55%。此外,还成功争取到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政策,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装备制造等生态产业加快培育,全区17个“两高”项目实现清单管理、分类处置,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厚植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科技文化  赋能高质量

  以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为引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以“青色科技文化实践基地”为依托,积极加强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和产品服务创新,目前该区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高新企业3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家,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家,市级产学研科技合作基地2家,市级众创空间2家,这些科技文化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全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发展动能。尤其是在新材料、新技术和现代农业等方面,实施了“超高韧性铝合金板材加工技术”等20多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开发项目,研发孵化转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十大生态产业”技术22项,推动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将“高温气冷堆用炭堆内构件”项目申报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将“炭素固废制备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申报为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将“600MW示范快堆用含硼石墨研究及其产业化”等多个项目申报为市级科技重点项目,在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创新发展优势中取得了新成绩新突破。

  法律服务  纾困解民忧

  积极发挥“社工委”机制和“蓝色法律服务实践基地”平台优势,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个,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72个、调解工作室11个。同时围绕公共法律服务“两快两全”目标,推动“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建成运行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远程法律服务系统,打造“五分钟法律服务圈”,在全省率先实现一村(社)一法律顾问,不断推动优质法律资源下沉基层,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各项法律服务。

  2021年以来,累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3800多件。此外,还积极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妥善化解8900多套城镇住宅“登记难”问题,稳慎推进13亿余元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并坚持以法治思维推动窑街片区全面振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力助推了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民族团结  共画同心圆

  深度运用“紫色民族团结实践基地”,共同执笔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紧抱民族团结“石榴籽”。近年来,依托兰西城市群主轴中间节点的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区情实际及重大发展机遇,重点发掘民族团结教育、工矿遗迹开发、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单位引领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并将红古区委党校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创建成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同时,还积极抢抓兰西城市群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川海同城、沿湟一体、民海一域”思路,依托“十个共同”,与民和县携手建成川海大桥、团结大桥,成功举办首届跨省中田协A类赛事河湟之旅·红古民和马拉松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等节会活动,在川海大桥设立彰显民族团结的石榴雕塑1座,设置具有“五个认同”“六个相互”内容大型彩雕2座,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灯箱86个,并动员河湟两岸60万各族儿女共同坚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一起唱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文尧)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