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培养青年才俊 打造人才高地——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3-01-06 15:2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陈汐

  本网记者 张振国

  近年来,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坚持人才兴院、科研立院、管理强院、开门办院,深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凉州文化研究特色的人才高地,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各项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广泛搭建育才平台 着力提升人才队伍研究水平

  在武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举办4届凉州文化论坛,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建立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凉州文化研究基地,举办5届全国和国际性高层次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先后有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汇聚武威,厘清了凉州文化脉络,擦亮了武威历史文化名片,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院内外文化研究人才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和机遇,积极参加研讨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开拓学术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加强与兰州大学、浙江大学、省社科院等省内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5个社科普及、教研实践基地,共建西北师范大学凉州文化研究院,通过专家辅导、以师带徒、课题研究等方式,带动人才培养和研究水平提升。

  突出人才梯队建设 着力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骨干人才培养有突破,制定基本科研工作量考核办法等制度,建立院学者工作室2个,鼓励院内研究人员“跳起来摘桃子”,奋勇争先,筛选确定院骨干人才8人,成为留得住、出成果的“永久牌”人才队伍。近年来,先后有4人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获得“陇原之光”访问学者、“天马工匠”等荣誉。兼职研究员和柔性人才队伍有扩大,建立兼职研究员聘请制度,聘请关心、热爱凉州文化的市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兼职研究员59人,柔性引进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层次人才7人,专业涵盖历史、考古、文化、旅游等多个学科。柔性人才参与全市文旅项目咨询论证、规划编制等工作100多项,成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飞鸽牌”人才队伍。青年人才建设有亮点,全院现有研究人员17人,其中青年人才10人。为激发青年研究人员活力,设立青年文化研究人才优秀成果奖,鼓励跨专业、跨单位组建研究团队,设立课题揭榜制,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全省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成功申报省社科项目及市级科技青年人才项目16项,成为爱文化、会研究的“雏鹰牌”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坚持“人才+项目+成果”培养模式,让广大人才积极投入五凉文化、吐谷浑文化、西夏文化和非遗文化等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凉州文化概览》《五凉名儒》《武威金石志》《凉州府志备考校注》等学术著作26部,在各类报刊发表论文360多篇,组织实施省部级、厅局级项目28项,省重点人才项目2项,开展解码凉州文化公益讲座120多场次,直接听讲人数近万人,普及了凉州文化。院研究人才参与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制作的150集短视频《话说五凉》在甘肃文旅、慕课等平台播出,目前点击浏览量达7.5亿人(次)。系列文化短视频《话说五凉》英文字幕版在中国日报网等开播,实现了凉州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发挥文化智库作用,组织人才深入雷台文旅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凉州会盟纪念地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现场开展调研,参与咨询论证,撰写资政报告20多篇,其中有12篇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有4篇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要报》转载。挖掘文物多重价值,参与指导市内文化企业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着力落实各类人才待遇

  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才服务方面,在院微信公众号开设“研究员风采”专栏,大力宣传优秀研究员取得的新成果,培树先进,以典型引领人才成长。将职称、荣誉向优秀人才倾斜,以事业留人。按规定及时帮助人才解决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让人才轻松上阵、全心投入,以感情留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凉州文化研究院将厚植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精进不休、乐于奉献的文化情怀,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多出精品成果,为建设“六个新武威”、实现“文化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