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频道 >> 省内经济

速度与温情 为群众营造临时家园——甘肃建投积石山地震灾后临时安置点建设综述

2024-01-03 16: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2023年12月22日11时许,阳光冲破了最后一抹晨雾,变得格外明媚。白拜地一家和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其他乡亲正抱着生活用品搬进了“新家”。

  “我们一家六口前两个晚上都挤在车里,昨天晚上住了帐篷,没想到3天后就住进了安置板房,这里很温暖,有新褥子新被子,我们一家总算安心了!”白拜地高兴地说。

  让受灾群众尽快得到安置

  积石山地震后三天,冬至中午,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安置点上,由甘肃建投建设的一排排安置板房已经完成安装,首批受灾群众陆续入住;甘肃建投的建设者们做最后的紧张忙碌,尽管人来人往,但秩序井然。

  此后几天的时间里,其他安置点陆续入住,受灾群众在“新家”里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4年。

  排排整齐的房间已经打扫好卫生,安好床铺,崭新的被褥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火炉上坐着烧水壶,散发着腾腾热气,村民们有的在房间休息,有的在领取物资,还有的排着队在医疗点领药……

  每当路过群众房门时,他们都盛情地邀请工作人员进去参观、歇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入住村民们在安置板房内忙忙碌碌安置新居,吃着热腾腾的牛肉面,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房子很暖和”“今天晚上就能做饭吃了”“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辛苦为我们付出的建设者们”,群众发自肺腑的感叹就是建设者们工作的动力。

  在安置点很多入住居民房间里,受灾群众准备了大大小小很多个杯子,为的就是让建设者们在休息间歇能喝上热水。只要看到工人们得空休息,老乡们就会把自己做的油果子、奶茶塞到工人手里。

  12月26日早上,陶家村小学正式开启复学复课模式,学生们的欢声笑语飘荡在安置点的角角落落。建设者仅用10个小时,火力全开,完成了陶家村小学安置活动板房安装建设工作。此后的几天,其他安置点的临时学校陆续开课,正式恢复常规教学模式,学生们的欢声笑语飘荡在安置点的角角落落。

  “叔叔你们辛苦了”“长大后我要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

  复课的孩子们为甘肃建投的建设者们写下了一张张小纸条,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与谢意。

  “叔叔,给你一颗糖。”

  12月23日傍晚,拖着疲惫身躯在火堆旁取暖的张天应从清澈的童声中回过神来,抬头看见一个小女孩向他递来一颗糖果。

  小女孩是积石山县石塬镇刘安村的受灾群众,因听到张天应声音沙哑,便送给他一颗薄荷糖,希望能够缓解他的不适。迎着小女孩真挚的目光,张天应开心地接过糖果,被旁边的工友定格了这温馨的时刻。张天应说:“接下这颗糖,我非常感动,同时也坚定要把房子弄好,把电接通,让老乡们赶快入住。”

  这样和谐温情的画面在安置点不同角落时时上演。

  短短几天时间,各安置点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地震带来的担心、焦虑似乎正在慢慢消散。

  千人团队全力建设安置点

  甘肃建投负责的44个安置点分布在刘集乡、石塬镇和胡林家乡的14个村落,这里普遍海拔高、气温低,受灾严重、救灾任务繁重,部分乡村道路狭窄、车辆难以通行。

  时间就是生命。零下十五度以下的寒冷天气让流离失所的群众生活更加艰难,安置点建设任务刻不容缓。甘肃建投抗震救灾一线人员战低温、斗严寒,加班加点,不分昼夜、连续奋战,高效推进土地平整和板房调配、转运、进场、装卸、搭建、安装工作,各个安置点被甘肃建投来往的车灯照得通明,现场机械轰鸣声、人员指挥声迭起,建投人员争分夺秒、团结协作,昼夜“冲锋”,保证受灾群众能够第一时间入住。

  12月20日晚上九点,从兰州市和兰州新区调配运输至积石山县的活动板房陆续抵达刘集乡陶家村,早已调配到位的2台大型吊车、以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为建设骨干的60名劳动力全面展开吊装工作。到21日凌晨5点,全体参建人员连续工作7小时,将第一批抵达的54间活动板房全部安装到位。

  寒冬时节,凌晨五点正是一天之中最冷的时候,气温仅有零下十七度,他们没有地方休息,就裹着军大衣躺在板房地面上休息一小会。早上八点,第二批46间活动板房也抵达了现场,他们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任务之中。

  21日晚上,全部板房的吊装工作顺利完成。电工班组加快通电安装,班组的11个人从20日开始,连续作业32个小时,渴了就喝矿泉水,饿了就吃馍馍,终于在22日凌晨完成通电工作。

  电工班长潘志伟告诉记者:“天气再冷,手底下的活不能慢,老百姓等着住进来呢。我们都是共产党的队伍,关键时候就要能顶得上。”

  其他安置点也和陶家村一样,建设者们日夜不停地进行着一场场紧张的“战斗”。刘集乡团结村21日晚上刚刚开始吊装,23日上午就完成了30套安置板房的建设和安装任务,下午,第一批107名群众入住安置点,24日上午,全部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石塬镇宋家沟和刘集乡阳洼村等交通条件很差的安置点,大车无法进入,必须由小货车进行二次转运。为了加快建设进度,甘肃建投调整方案,将交通较差、开始较迟的安置点的临时安置房改为便于运输的折叠式板房,大大节省了时间。经过调整,刘集乡高李村仅用一昼夜时间就完成了建设任务,阳洼村也按既定时间完成了建设任务,实现了受灾群众按期入住。

  截至12月28日,九天时间里,千名建设者在14个村庄日夜奋战,完成了44个安置点两批次2825套的安置板房建设,加上配套设施,共计完成近3000套。在群众入住的同时,安置点上的党建活动室、医务室、警务室都开始正常运转。

  建设过程中,安置点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胡昌升、任振鹤、张锦刚、赵金云的密集关注,多次来到甘肃建投安置点现场调研指导,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及一线建设者,点赞“甘肃建投是好样的!”

  快速部署协调安置点建设

  能够在短短时间完成积石山临时安置点建设,离不开甘肃建投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大的动员组织和建设能力。

  地震发生第一时间,甘肃建投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以党委书记、董事长苏跃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束水龙为总指挥,副总经理胡继河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制订了抗震救灾实施方案,调集力量,全力组织甘肃建投旗下19家单位力量,连夜尽锐出战、奔赴一线,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临夏区域公司作为驻地公司,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快速到场部署,最快速度集结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疏通堵塞道路并及时调度救灾帐篷、活动板房、棉被等甘肃建投捐赠物资送达救灾一线。

  随后,苏跃华一行19日迅速抵达现场,查看了刘集乡和石塬镇多个村庄受灾情况和房屋受损情况,同省政府国资委、临夏州领导共同商议救灾工作,确定了临时安置点地址,并迅速进行任务划分,督促临时安置点建设迅速推进。

  苏跃华在现场说:“甘肃建投是一支能扛重任,能接重活,能打硬仗,能出精品的队伍,灾难无情,建投有情,作为省属国企,甘肃建投一定能做好抗震救灾工作,造福灾区人民。”

  自抗震救灾工作开始以来,集团公司非常重视灾区临时安置点建设和一线职工的工作生活,苏跃华在积石山大河家镇召集参建单位召开推进会,对临时安置点建设工作提出要求;束水龙半天时间调研慰问了两个乡镇5个安置点,详细了解安置点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协调解决。

  “灾情就是命令!甘肃建投将克服一切困难,按时高质量完成任务!”胡继河作为甘肃建投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从地震发生当天就一直驻守在现场,时刻掌握各个点建设情况,统筹协调各单位、各安置点的调配,与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最大程度争取建设时间。集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多次到积石山调研安置点建设,慰问一线职工,实地了解职工困难,切实为一线职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置点建设任务开始后,集团公司在积石山县设立四个集中供餐点,为就近安置点的建设人员提供餐食和后勤保障工作,各参建单位也自行想办法,最大程度为一线救灾职工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为安置点建设注入“温情”

  阳洼村是所有安置点中运输安置房最为困难的村庄之一,由于村庄接近山顶,山路狭窄,坡陡弯急,沿途有塌方,车辆需要转几十个弯才能上去,运送箱式板房的挂车无法通行,必须边清理拓宽道路,边由小车转运安置房上山。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让受灾村民早日入住,温暖过冬,甘肃建投采用了更易运输、安装的折叠式板房。虽然运输仍旧困难,但此时甘肃建投在前期建设安置点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甘肃建投设计团队仅用两个昼夜就完成了13个安置点设计,并形成了完善的安置建设规范流程,大大提高了建设速度,为后续安置点建设提供了依据,抢回了建设时间。

  走进阳洼村安置点,可以看到安置板房整整齐齐,铺满了红砖,干净整洁;板房板壁上排排锃明瓦亮的烟囱,整齐美观。房间内的一氧化碳报警器,门口的灭火器,板壁上的通风孔洞,墙壁上张贴的消防设施使用说明书、用电安全提示、取暖炉使用指南等,无一不体现着甘肃建投的细致与用心,让村民不仅“有得用”,更要“会用”。

  同时,安置点道路临崖一侧拉上了警戒线,并做出安全警示;用板房建成了带有隔间的临时公共卫生间,放置取暖器,张贴使用说明;为防止路面结冰带来危险,通往公共卫生间的道路上也铺设了下有龙骨的防滑木板;安置点内设置了多处垃圾桶,并温馨提示居民“垃圾入桶,保持卫生”;就连煤炉边的煤斗,甘肃建投都为每一家安置群众进行了配备。

  阳洼村安置点受到了央视新闻的关注,于12月27日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各直播平台总观看量达到了504.5万次。

  团结村安置点作为临夏州和积石山县的安置示范点,是对安置点设施进行细化提升最早的点。院内需要铺设红砖,安置组立即调集了25名工人,连夜对院子进行了硬化;看到从窗户里伸出烟囱,无法关窗,影响室温,安置组安排工人在每间安置房板壁上打了烟囱洞,完成后既保温又美观;考虑到冬季用电量大,安置组还为板房安装了空开,使用较高规格的电线,穿了线管,确保用电安全。

  在各安置点吊装完毕的同时,水电、暖炉、网线、厕所等基本同步进行,这些细节极大程度为安置点村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可以感受到甘肃建投在尽快完成安置点建设的同时,为受灾群众注入了满满的温情和关怀。

  “这样的房子,不光住得暖和,还让我们住得方便、舒心。”一位受灾群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这样说。

  企业精神在这里继续传承

  自抗震救灾工作开展以来,甘肃建投旗下各单位主动请缨,积极加入救灾队伍;建投人不惧困难,踊跃奔赴前线,支援灾区。他们忙碌的背影在一个个安置点上串连成了最美的“风景线”。

  地震发生后临夏公司第一时间响应,临夏公司董事长李芝树于12月19日凌晨02:10分迅速赶赴灾区一线,与临夏州政府、积石山县政府对接,协调兄弟单位,第一时间集结挖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并及时将救灾帐篷、活动板房、棉被等首批捐赠物资送达救灾一线。

  在地震发生后的9天时间里、李芝树不分昼夜对接州县乡村,每天到刘集乡、胡林家乡、石塬镇各安置点来回奔波,落实每天任务进度,按时汇报安置房建设情况进度和遇到的困难。“给我一个新的笔记本”,这句话他已经说过3次。4本笔记本记录着各乡镇大大小小需要解决和协调的问题。

  “有问题就去找李队长!”

  乡亲们口中的“李队长”是参建单位四建七公司经理,大名李军。之所以有这个亲切的称呼,是因为李军要求工作人员在灾区不能叫经理,说那样怕老百姓产生“生疏感”,所以”李队长“这个称号不仅亲切,还是乡亲们遇到麻烦事儿时的”救兵“。

  在石塬镇肖红坪村安置点建设现场,他不仅仅是“领头羊”,也是战斗员。他休息时间最少,嗓门却始终最大,仿佛有无穷的精力。在现场,他的心里装着一切,冷暖、安全、倒班、和兄弟单位的合作等等。他习惯于观察“危险点”,时不时爆发出一声“注意顶上的高压电”“最后一个的手小心”“快快快,把那个场地清一下”“小杨,快去把衣服穿上”……现场的他,喊破嗓、使足劲、跑断腿……大家都说:“听李队长一喊,精气神不减”……在他的努力下,肖红坪村也是最早实现群众入住和小学复课的安置点之一。

  “哎呀,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搬进这里我们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不冷也不用再害怕余震,真的安心太多了”听到每一句赞扬,李队长稍显疲倦和黝黑的脸上都挂着欣慰地笑容,这是他坚持的意义,也是他坚守的动力。

  肖家坪村有“李队长”,陶家村有"马当先"。马云飞是参建单位七建公司陶家村安置点的负责人,在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批来到震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安置点的建设过程中,永远冲在最前面,他成了队员口中的"马当先"。

  看到受灾群众,尤其是老人小孩在寒冬里只能在帐篷容身,他心急如焚,嘴上长了大大小小的水泡。昼夜不停,连续奋战28个小时,马云飞带着建设团队完成了第一批安置板房的建设任务,陶家村也成为了动工最快,安置入住最快的一个点。

  在甘肃建投建设的安置点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先锋,这样的榜样……

  汶川灾后安置、舟曲灾后重建、青海玉树地震、东乡滑坡灾害、陇南暴洪泥石流......有急难险重任务的地方,就有甘肃建投建设者的身影。

  社会责任、国企担当,积石山震后安置点建设,再一次诠释了刻进甘肃建投企业发展基因之中的这种坚守。(王丽源 各单位通联)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