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宣讲 |“刚强兄弟”:在黄土地上“拼”出一片绿水青山

我叫许志强,哥哥叫许志刚,我们是双胞胎,今年76岁。人们把我们哥俩称之为“刚强兄弟”。1948年,我们出生在定西市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从20岁开始种树,至今算起来也有56年了。
经常有人问我们,当初为啥想着种树,那个年代生活那么困难,肚子都吃不饱,还想着种树?也有很多人问我们,种一辈子树,是咋坚持过来的?这都要从我们生活的那片土地说起。
“栽树,才有活路”
在我们小的时候,张川村许堡社很少见到一棵树,都是荒山、黄土,风一吹,刮起的黄沙里看不到人影。遇上下雨天,黄土坡上淌起了黄泥汤,冲毁房屋,常常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
那时候是真的很穷,没有房子住、没有柴火烧,修房子也没有木头。到了冬天,风沙特别大,穿的单棉裤,锥心刺骨的冷,再遇上个极端天气,既怕村口的甜河涨水,院落塌陷,又怕村后的黄土坡失陷,淤泥冲下来淹了村子。每次雨水冲刷过的地下,就会形成一个个被称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我们曾经目睹家人跌进窟圈差点丧命,真是胆战心惊,再这样下去,不但家保不住,连命可能都要丢掉。
60年代,村里有集体电影放映,那是我们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南方的山绿、水清,树长得那么茂密,那时候就在想,下多大的苦,才能赶上人家的生活?那时我们都到了20岁,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知道了村里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意识到要想改变环境、改变生活,只有种树。
我们想过种一些南方的树种,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当时村里的老人跟我们说,南方的树种在我们北方活不了,但我们觉得事在人为,总要干一干试一试。种树,不仅能固土,还能有柴火烧,能建房子,一根椽也能卖两三块钱。这就是五十多年前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决定栽树的原因。当时我们就十分肯定,要想发展,只能栽树、必须栽树。
从1968年起,我俩节衣缩食,购买树苗,坚持义务植树,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喝上几口罐罐茶,扛着铁锹、锄头上山,给树松土、除草、修剪枝叶。这样的习惯,我们坚持了整整56年。
“树,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种树,没有树苗。怎么办吗?
在我们那儿,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价格便宜,也容易生长,但我们想种的松柏、云杉、这些树都需要从其他地方买,一棵树苗要3元钱,3元钱在当时能买10斤白面。
我们种地,靠天吃饭,没啥收入,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养猪养鸡,拿去卖点钱,鸡蛋也能换点钱。那个时候,别人家一年到头能吃上口肉,而我们兄弟俩家里一年四季养猪,却没吃过一口猪肉,都卖了换钱买树苗子了。当时,一个人一年分3斤油,我们家4口人分了12斤油,也卖了钱,买树苗。有一年,卖了马驹700元钱,原本用来盖房,也买了树……
我们买树苗的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厘,从牙缝里“抠”出来的。
村里没有树,我们挑着担子,去六十里外的草滩、九十里外的武山买树,我们走遍了陇西、岷县等周边的县区,却从未舍得在买树的集市上吃一顿饭。
记得那时候,夜晚的月亮也格外亮堂,我们兄弟俩担着树苗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岗,走回家,天就亮了。那时候年轻,精神好,第二天照样干活,一点儿不觉得累。
“夜里担水,冒雨存水,只为树活”
树种上之后,浇水也成了大问题。
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水是个稀罕物。那时候我们那儿吃水都靠村里的一个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时候要等在泉眼边,水出来的时候舀上一瓢,一般两三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水。在那个人吃水都很困难的年代,极少有人把水拿去种树。
为了不影响别人用水,我们俩就在夜里担水,再把水一桶桶运上山。有时候晚上从天黑担到了天亮,来回挑了多次水,我们的孙女也帮爷爷抬过水,一般是我们俩自己挑两桶水,孙子和孙女抬一桶水,坡陡路窄,水桶不断下滑,压得肩膀很疼,地面很软,鞋子里都是土,人也走不快,一个来回要20多分钟。
除了人担的水,雨水是另一个水源。黄土高原的雨大多数时候下在晚上,我们俩经常在凌晨一两点冒着暴雨出门。一件雨衣,一个手电筒,是我们全部的装备。我们用土在树边围上一圈,这样能给树存点水,让它们活下来,我们还会通渠引水,用来调节水流,不然雨水很可能会把树苗冲走。
我们俩头几年种的树,活下来的很少,树苗不是旱死、被水冲走,就是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成活。云杉、侧柏、油牡丹……只要是在黄土地上能成活的树种,我们俩都要试一试。
70年代时候,有一年,用家里卖牲畜积攒的900块钱,托了好几个亲戚朋友,从陇西的林场买了松树籽,一斤30元买了30斤,精心照料,但是还是成活率很低,最后活了120棵,现在只剩下30棵。但是我们没有放弃,一个树种不行,就换另一种,来来回回尝试了五十多种树;树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树木活力。
“良田换荒坡,暴风雨中救树”
我们今年76岁,到今天听到打雷要下暴雨,还是很害怕,这就是种树落下的心病。刚开始,是辛辛苦苦从外县买回来的树苗,后来我们自己培育的树苗,好不容易长的干粗叶壮,一场大暴雨过后,湿陷性黄土裹挟着树苗就冲走了。好不容易把淤泥清理掉,树从泥潭里露出小树梢,又一场暴雨,彻底冲没了。这是最令人伤心难过的。
每当回想起来时候,都很揪心。在一次次尝试中,我们种出了经验,山坡上的树不耐旱,容易被冲走。我们二人用死去的树围成格子,淤泥在此汇聚成一片平整的土地,把树种在上面,活了!每次看到种的树活下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干起活来也是干劲十足。
树种得多了,我们发现,树要抱团才能活下来,树种得越密,成活率越高。我们狠了狠心,把家里的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挖坑、种树、浇灌、施肥、松土、修剪、育苗成了我们刻进骨子里的动作,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松柏、云杉、杏树、杨树逐渐爬满了家乡的山头,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变多了。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村对面的山坡上没有一棵树。当年,我和弟弟一人一块地,从荒坡两边开始种树,用了整整五十年,把两片地连成了一大片树林。
就这样,我们用56年的时间,义务种树8万余株,家乡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如今我们的房前屋后、家乡的山坡上,都绿树成荫,我们实现了少年时梦想中的“绿水青山”,我们生活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村里水土流失治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许堡社如今已是通渭最美乡村之一。
“活一天干一天,一直种下去”
今年,我们兄弟俩已经76岁,但我们仍然坚持种树,还带动乡亲们种树、保护山林。见证了我们兄弟种树的不易和黄土变林地的奇迹后,我们村里人也特别爱心树木,不会乱砍乱伐,人人都自觉保护树木。
在我们的影响下,我们村村民积极行动,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起了花草树木。后来,我们种树的事迹也被报道出去了,越来越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树。我们通渭还有李茂强、李占维等一批数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先锋模范。
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在一代又一代通渭人的努力下,通渭的绿化越来越好,现在沿河沿路绿树成林,每个村庄都被绿地包围,气候变好了,再也没有遇到过小时候那么寒冷的极端天气,降雨量多了,环境变好了,心情也好了。
我们种了一辈子树,如今还眼清目明,身体硬朗。劳动是快乐的,劳动也是幸福的。通渭县山大沟深,陡坡地多,能种树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只要活一天、干一天,一直种下去。因为,只有满目的绿色,才让我们心里踏实、心里高兴。
- 2024-06-18兰州高新区:“城管蓝”精心护航 助学子逐梦前行
- 2024-06-18瓜州腰站子镇唱响乡村振兴“大戏”
- 2024-06-18民乐:智慧医保迈入“刷脸付”时代
- 2024-06-18兰州高新区召开消防宣传“五进”工作现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