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财经新闻 >> 省内经济

吴利军:以“钉钉子精神”镌刻国企担当时代答卷

2025-06-04 16:49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陇原大地雄浑壮阔的山河画卷中,总有一些身影如同坚韧的钢钉,将奋斗的信念深深楔入发展的肌理,以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开拓,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甘肃建投六建五公司经理吴利军正是这样一位以“钉钉子精神”深耕基建领域的卓越践行者。凭借二十余载如一日的执着与拼搏,他不仅在工程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更以突出的贡献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这一崇高荣誉,成为行业的标杆与楷模。

  深挖县域潜力,在探索中开拓市场新局

  2022年,“强县域”的时代号角在陇原大地激昂奏响,一场关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变革由此拉开帷幕。对于扎根基建行业二十余载,早已练就敏锐市场洞察力的“老施工员”吴利军而言,这不仅是挑战,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深知,县域市场的发展密码,就藏在田垄间蓬勃生长的产业脉动里,嵌在当地居民充满期待的目光中。从那时起,他的公文包里便多了一本特殊的“信息整理手册”,纸张边缘被磨得微微卷起,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探索市场的每一步足迹。

  秉持着“以县域产业为依托,构建特色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经营理念,吴利军迅速行动起来。他频繁奔走于市县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之间,与负责人展开深入而密切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他如同一位细致的“侦查员”,系统梳理着每一个县域的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布局特点以及基础设施需求,试图从中精准锚定经营的切入点。

  陇西,这座素有“千年药乡”美誉的古城,中医药产业是其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了深入了解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吴利军与当地药农、企业主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在生产、加工、存储等环节遇到的难题。回到驻地后,他与团队日夜奋战,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制定可行方案,从药材晾晒场的科学设计到冷链仓库的精准规划,从加工车间的合理布局到交易市场的功能完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最终,一份带着浓厚“泥土味”的调研报告诞生了,这份报告不仅展现了他的专业素养,更饱含着他对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真诚态度,成功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在积石山县,吴利军又开启了另一段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当地老百姓满怀憧憬地向他讲述:“要是旅游大通道修通了,咱的帐篷民宿就能开到公路边,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老百姓质朴的话语深深触动了吴利军的心,也让他看到了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在海拔2300米的地区,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没有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多次前往现场实地勘察,迎着凛冽的山风仔细记录地形地貌、交通状况等信息。为了打造“旅游公路+观景平台+民族特色服务区”的方案,他查阅大量资料,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与设计团队反复研讨修改。正是这种“把耳朵贴在泥土上”,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调研方式,让吴利军带领的团队在县域市场开拓中无往而不利。在他任职期间,26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落地,合同总额突破31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严抓项目管理,在坚守中铸就品质标杆

  “施工现场是企业的脸面,更是敲开市场的金砖。”这句话,吴利军常常挂在嘴边,更深深铭刻在心里。在他的办公桌上,始终摆放着一本翻旧了的《施工管理》,扉页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承诺书”的字迹遒劲有力,这不仅是他对施工管理的要求,更是他对品质坚守的誓言。

  在陇西县粮油储备库项目建设中,吴利军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把关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经常对团队成员强调:“粮食仓储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关乎百姓‘米袋子’的民生工程,更是我们企业的良心工程。”每一处模板拼接他都要亲自检查,要求必须做到严丝合缝;每一批建筑材料进场,他都要仔细核对质量检测报告,绝不允许任何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项目检查时,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一次,一名工人在浇筑混凝土时,振捣时间稍短了一些,以为不会被发现,却被吴利军当场指出。他严肃地要求工人立即整改,并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了质量教育。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让年轻技术员既怕又服,纷纷表示:“吴经理眼里容不得沙子,跟着他干能学到真本事。”

  在项目管理上,吴利军以公司制度为纲,精心打造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纵向贯通“公司-项目-班组”三级质量管控体系,明确各层级的质量责任,形成了层层压实、环环相扣的质量保障链条;横向推行“进度预警”机制,通过对工程进度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延误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工程按时推进;创新构建“安全隐患雷达图”,从人员安全、设备安全、施工环境安全等多维度进行风险评估,将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全方位保障项目优质高效推进。

  在积石山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现场,这套管理办法发挥了“奇效”。地震发生后,吴利军第一时间响应号召,迅速组织人员、机械等救援力量,星夜兼程赶往柳沟乡和石塬镇。面对道路损毁、山体滑坡的危险状况,他临危不惧现场指挥,带领团队全力参与道路抢修工作,争分夺秒打通了抗震救灾“生命通道”,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他更是全身心投入,如期完成大河家镇四堡子村灾后重建样板房建设任务;历经180多天的日夜奋战,190户安置房建成交付使用。在建设过程中,他始终坚持“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式验收”,从墙体砌筑的质量到卫浴安装的细节,都充分尊重村民的意见和需求。当张正林老人摸着定制款木纹地板,感慨“比自家盖房还精细”的那一刻,吴利军觉得所有在积石山日夜奋战的艰辛,所有在暴雨夜坚守一线的执着,都化作了无比珍贵的市场信任。

  注重人才培育,在传承中激发企业活力

  走进六建五公司的会议室,一面“人才孵化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37名青年骨干的成长轨迹图清晰可见,上面标满了“导师带徒”“项目实战”“技术攻关”等关键词,每一个标记都见证着公司人才培养的点点滴滴,也凝聚着吴利军的心血与期望。他常说:“企业要像蒲公英,让每个种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土壤茁壮成长。”

  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吴利军将人才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他组织专业人员,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编制了《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人才梯队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搭建起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新员工入职培训到岗位技能提升,从专业技术培训到管理能力培养,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专业人才在公司的培养下脱颖而出。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灾后恢复重建集中安置点建设EPC项目经理郭军在项目建设中勇挑重担,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甘肃省诚信建造师”称号,并荣获了2023-2024年度甘肃建投“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陇西县经济开发区中医药循环园区基础设施一期项目副经理赵喜平在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荣获2024年度六建公司“先进工作者”。

  此外,通过阶梯式培养平台的搭建,公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15名专业技术骨干成功晋升高级工程师,成为公司技术攻坚的核心力量;依托“以考促学、以学提能”机制,11名员工取得一级建造师资格,6人考取二级建造师,5人通过二级造价师考试,有效提升了工程管理、造价管控等关键领域的专业能力。在吴利军的推动下,公司凭借“创新工作机制”,累计获得国家级QC成果2项、省级工法2项。

  当“00”后技术员小陈带着“一种用于粮食平房仓的垂直上料装置、一种预埋件高精度定位的装置”专利找到他时,他立刻拍板:“给你团队,给你经费,去现场验证!”在他看来,年轻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敢让年轻人扛大旗”的魄力,让六建五公司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站在积石山旅游大通道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蜿蜒的公路如同一条巨龙,在崇山峻岭间延伸向远方。吴利军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新添了一行字:“钉钉子不是砸一锤子就完事,而是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钉实钉牢。”这简短的话语,正是他二十年来坚守初心、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从青涩的施工员到肩负重任的基层公司负责人,吴利军始终以“钉钉子精神”,在陇原大地上丈量责任,以匠心铸就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未来,他将继续怀揣着这份执着与信念,在基建领域砥砺前行,创造更多的精彩与奇迹。(甘肃建投六建五公司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