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以教育家精神深耕西部 点亮乡村教师成长路
近年来,以兰州城市学院张艳平教授为负责人的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作张艳平名师工作室探索形成教师培养新范式,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指引,深耕西部乡村卓越教师培养领域,多年来突破传统培养壁垒,创新性构建起名师引领的“U-G-S-T”协同育人模与“1+N+N+N+N”陪伴式培养体系,形成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闭环。这一系列探索不仅为甘肃基础教育队伍建设和质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更成为教育家精神在西部乡村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的生动样本,有效响应国家强化教师培养经验推广的要求。
精神温度,以教育公平践行教育初心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凝练的价值追求与职业信仰,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始终将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生命成长,在教育实践中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二是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既坚守教育规律与本质,又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在教育理念、方法、模式上探索革新,回应时代对教育的新需求;三是扎根大地的奉献精神,立足本土教育实际,尤其关注薄弱地区教育发展,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投身教育实践,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师生。对于西部乡村教育而言,教育家精神更承载着打破教育不均衡、推动教育公平的特殊使命。张艳平团队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行动指南,将“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目标,在教师培养中既传递先进教育理念,更培育教师扎根乡村、奉献教育的职业情怀,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破题”之策,名师引领“U-G-S-T”四方联动协同育人。基于传统教师培养存在“高校理论与一线实践脱节、政策资源与实际需求错位、培养主体各自为战”的突出问题,尤其西部乡村地区教师培养面临资源分散、针对性不足、持续性薄弱等困境,张艳平团队结合西部教育实际,发挥“人才+平台”优势,整合社会系统资源,探索“高校(U)-政府(G)-学校(S)-团队(T)”四方联动的“U-G-S-T”模式,形成“高校+小学”“政府+学校”“东部+西部”“城市+乡村”“工作室+教师”的以点带面的网状结构和链条体系,建构共融共进的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教师共同体成长,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改善教育文化生态,实现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与资源优化配置。
兰州城市学院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专业优势,组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等领域专家团队,为教师培养提供系统的理论课程、科研方法指导与前沿教育理念输送,确保培养内容的专业性与科学性。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师可操作的实践策略,架起“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从“星火”语文培训项目到甘肃各市州县区的系列培训活动,再到云南怒江支教,北京师范大学“跨区域协作式助力三区三州”(云南龙阳、四川雷波县和会理县)活动,培训范围不断拓展,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组建的专家团队全程跟进,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张艳平团队还借助北京师范大学名师培养基地等国内先进高校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理念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力图传播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提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团队积极对接甘肃省教育厅、财政厅、白银市教育局等部门,争取教师培养专项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统筹县域内教育资源布局,为基地建设、城乡结对、成果转化等提供政策依据。甘肃省教育厅积极协调各州县,立足需求组织大规模培训活动,同时申请筹措经费支持培训项目。团队与白银市教育局签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小学语文“童行”习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白银地区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合理组织运行机制。政府统筹协调打破了区域壁垒,使优质资源实现跨县区流动,确保培养工作在政策框架内高效推进。
学校勇为实战练兵“演武场”。张艳平团队精选城乡优质中小学作为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真实的课堂教学场景与教研环境。截至目前,依托12个二级名师工作室,已经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安宁区、甘南州合作市、白银市靖远县、云南怒江州泸水市等地区建立基地学校9个,与白银市教育局签署的教学成果推广计划中,预期建成基地学校40个。基地学校承担实践训练、跟岗研修、教学展示等任务,让教师在实战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反馈一线教学需求,反向优化培养内容,实现“实践出真知”的培养目标。
团队专做精准帮扶“导航仪”。以张艳平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为骨干,组建由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陇原名师、金城名师等学科带头人组成的指导团队,针对教师成长中的痛点难点开展“一对一”指导、集体研磨、专题会诊等精准帮扶,确保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团队核心成员中,全国模范教师2人,特级教师9人,陇原名师6人、金城名师5人,全程跟踪教师成长轨迹,动态调整培养策略,实现个性化成长支持,团队培养的种子教师广泛覆盖到甘肃定西、白银、合作等地区的大多数小学及幼儿园。“U-G-S-T”模式通过明确多元主体的权责边界与协同机制,形成“理论支撑—政策保障—实践锤炼—精准指导”的闭环系统,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师培养的碎片化、低效化问题,为西部乡村教师培养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解题”之法,建构“1+N+N+N+N”陪伴式培养体系。为确保教师培养的持续性与辐射性,张艳平团队探索构建“1+N+N+N+N”陪伴式培养体系,实现从“单点培养”到“全域覆盖”的教育资源辐射升级。“1+N+N+N+N”陪伴式培养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通过分层实践将教育情怀、专业引领、协同创新与实践坚守转化为具体行动,形成“精神引领实践、实践承载精神”的深度融合关系。团队以张艳平名师工作室为核心,以自身的教育理想、专业追求践行教育家精神中的“立德树人”初心,通过示范引领凝聚培养共识,为体系落地提供精神支撑与专业保障。团队汇聚高校专家、省级名师、教研骨干等组成专业团队,负责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质量把控。核心团队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确保培养方向与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同频共振,为整个培养体系提供智力支撑。团队以核心工作室为依托,辐射建立N个二级工作室,涵盖学科基地、基地校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二级平台成为区域内教师成长的“孵化器”,承接核心工作室的培养任务,推动理念落地与本土化实践。目前,在甘肃地县建成二级名师工作室12个,通过系列培训靶向引领区域教师专业成长。
“N个县域基地联动”,拓宽培养半径。团队依托县域基地拓宽培养半径,体现教育家精神中“扎根实践、服务公平”的担当,通过资源下沉打破地域壁垒,让优质教育理念辐射薄弱地区。以甘肃各县区为主体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将培养工作下沉到县域层面。基地结合当地教育特色与教师需求,承接核心团队的培养任务,组织区域性教研活动、教学竞赛等,使培养资源直接触达县域教师群体,解决乡村教师“参训难”问题。
“N多种子教师”示范,赋能区域教改。种子教师作为精神传承的纽带,以“示范带动、薪火相传”践行教育家精神中的“专业引领与传承”,推动先进理念在区域教学改革中落地。“种子教师”团队由二级名师工作室重点培育,承担起培训示范重任,为区域教学改革注入鲜活动力。核心团队专家与二级名师工作室通过针对性返岗追踪指导,推动种子教师成长为县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成熟培训者,进而助力参训教师成为“领头雁”,最终实现县域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以2025年4月启动的教学名师及教育部“双名计划”培养对象工作室示范引领培训项目为例,该项目在甘肃白银、甘南两地扎实推进,创新采用“我做你看、我做你跟、我们一起做、你做我看、你带团队”的“五步成长法”。目前,60位种子教师中的骨干“金种子”已完成“示范观摩、跟岗实践”阶段,顺利进阶至“协同共创、独立展示、团队带教”的更高阶段,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凸显。
“N类专题模块支撑”,提升培养精度准度。针对教师差异化需求设计专题模块,体现教育家精神中“尊重规律、因材施教”的专业素养,以精准化培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室以“需求导向”构建N类专题培训模块,在发挥语文学科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将培训范围拓展至多学科领域,并联合学科专家与卓越教师深入甘肃及其他省份的小学、幼儿园开展培训,既满足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也推动了名师工作室领航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基础教育的升级实践。工作室围绕“若水童行”语文教学主张,聚焦国家课程标准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应用、儿童习作指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核心方向,搭建小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研修平台。为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团队通过前期调研梳理不同地区教师的差异化需求,针对性开发系列专题模块,比如针对部分教师职业认同不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发“榜样唤醒——教育情怀培育模块”,旨在提升参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激发其专业发展意识;针对“有课标,无理解”的共性表象,设计“课程解读、素养提升模块”,重点强化参训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并在各地培训中采用“菜单选择”模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有倾向性地开展教学并取得良好成效。
“N项成果转化落地”,彰显培养价值。工作室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推动培训价值落地,形成可持续发展链条,呼应教育家精神“实践创新、追求实效”的特质,让培养价值最终服务于教育质量提升与师生成长。通过引导教师将培训所学转化为论文、课例、校本课程、教学法创新等实践成果,形成“培养—实践—转化—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链条。2019年以来,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主持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参与甘肃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排名第3);工作室骨干成员中2人攻读博士学位;核心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排名均为第1)、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创新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10项,结项地厅级项目19项;“三下乡”团队获共青团中央表彰3次,获省级比赛一等奖7项;出版专著2部;22人晋升为正高级或高级职称。
“答题”之道,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闭环工作室以“全周期赋能教师成长”为核心目标。通过构建多层级联动机制与全周期陪伴模式,实现了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无缝衔接与一体化设计,破解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脱节难题,成熟周期缩短50%。职前阶段,聚焦“夯实基础能力”,依托高校师范教育资源与地方教研力量,打造“理论研修+实践模拟+跟岗实习”的三阶培养模式,帮助准教师提前适应乡村教学场景,掌握针对性教学方法。入职后,通过“线上研修平台+线下名师工作室+校本教研共同体”的三维支持体系,提供分层分类的成长路径:针对新教师开展“站稳讲台”专项培训,聚焦课堂管理与基础教学技能;针对骨干教师实施“提质增效”能力提升计划,侧重教学创新与课题研究;针对名师则搭建“辐射引领”平台,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师徒结对等形式,发挥其在区域教育中的带动作用。这种从“输入式培训”到“生长式发展”的转变,让教师成长贯穿职业生涯全周期。
截至目前,团队已为甘肃培养省级卓越骨干教师490余名,建成覆盖全省多个县区的二级名师工作室12个,累计开展线下培训390余场、线上研修课程600余节,直接惠及乡村教师7万余人,有效推动了西部乡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形成“培养—成长—辐射—提升”良性闭环。张艳平团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探索实践 “U-G-S-T”协同育人模式、“1+N+N+N+N”陪伴式培养体系及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培养闭环,为西部乡村教师培养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她在与团队的一次次实践和成果转化中充分印证只有坚守教育家精神价值内核,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精准化、常态化培养体系,才能破解西部乡村教师培养“困局”,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筑牢师资“压舱石”。未来,随着多元主体协同的不断深化、培养资源配置的持续优化,教育家精神必将在更多教育沃土中生根发芽,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2025-08-25国网甘肃电力贴心服务暖民心
- 2025-08-25国网张掖供电公司配电网工程可研智能评审助手试点应用成效显著
- 2025-08-25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为种植户提供可靠电动力
- 2025-08-25视频|2025金徽酒正能量第十七期爱心助学工程城关区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