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看甘肃】小百合串起大产业——榆中县上花岔乡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扫描
西北角·中国甘肃记者 金树栋
深秋,清晨的阳光穿透榆中北山的薄雾,上花岔乡的梯田里已响起锄头挖泥的脆响。村民魏世祥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拨开褐色土块,一株饱满的百合带着湿润的泥土露出身形,洁白的鳞茎层层包裹,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这是土地给的‘三年之约’,每一口甜都藏着功夫。”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意里满是丰收的笃定。

曾经何时,这里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百姓。山大沟深,土地撂荒,年轻人都外出去打工,家里住着老俩口,门口卧着一只老黄狗。这片平均海拔2300米的黄土坡,因年降水量仅200-400毫米被称作“苦甲之地”。但独特的温带半干早气候与深厚黄土层,却为兰州百合营造了绝佳生长环境——这里的百合需历经三载寒暑,方能从鳞片长成“地下人参”形成个大、肉厚、心实的独特品质,还兼具养心安神、润肺止咳的功效。如今,这曾藏在深山的“自玉果”,已成为上花岔乡撬动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技术与规划的双重赋能里。“以前种百合全凭经验,早天收成全看天意。”银芳合作社负责人魏银芳还记得早年的窘境。如今,乡党委牵头引进的鳞片扦插快繁技术让种球品质大幅提升,而覆草保墒技术更成了“抗早法宝”——麦草与秸秆覆盖田间,既减少水分蒸发,腐烂后又化作天然肥料,让百合产量与品质双双跃升。2025年,全乡百合种植面积已达2.37万亩,产量达11800吨。其中留床1.6万亩,新增7700亩,从春到秋,田间地头的采挖与分拣从未停歇。
销售难题的破解,让“好百合“真正变成“好收益”。2021至2023年,借助东西协作资金350万元建成的北山片区百合交易市场,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户挎篮找客商”的被动局面。这座可容纳100余辆大中型货车的市场,辐射哈岘、上花、园子3个多19个行政村,年成交量达4万吨,成交金额约3亿元,5000余农户从此实现“家门口卖百合”。“今年春季收购价每斤30元,我家3亩地收了12万元!”王金红的话道出了农户们的心声,而魏银芳的合作社更实现亩产2万元的收益,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
党建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定盘星”。乡党委组建的技术服务队常驻村组,省农科院专家的现场授课让农户们学会了科学管护;交通疏导专责小组在交易高峰期值守市场,保障车辆有序通行;合作社则架起“网线桥梁”,让北山百合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餐桌。从种源繁育到市场流通,一条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小百合“串联起“大产业”。鼓起农民的钱袋子,是上花乡党委政府坚定的信念。
秋日的交易市场里,刚出土的百合堆成小山,商贩们的议价声、车辆的鸣笛声与农户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远处的山坡上,新种的百合苗在覆草下孕育生机,三年之后,又将迎来一轮丰收。正如上花乡副乡长金晓雲所言:“我们种的不仅是百合,更是乡亲们的好日子。
当山风掠过梯田,带着百合的清甜与泥土的芬芳,几只七彩山鸡扑棱棱钻进茂盛的草丛,这片曾显贫瘩的土地上,正生长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 2025-09-17【和美乡村看甘肃】安定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振兴
- 2025-09-16【和美乡村看甘肃】榆中县韦营乡多措并举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 2025-08-20【和美乡村看甘肃】盘活山区一片地——临洮县龙门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