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红牛养殖唱响振兴新“牧歌”
近年来,华亭市锚定“打造陇东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样板区”这一目标,深度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群众悠久的养牛传统,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导向,推动红牛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迈进;以良种化繁育为关键,提升红牛品种质量与养殖效益;以精深加工为突破,延长红牛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全方位、多路径推动红牛养殖提质升级。
走实“牛”步伐,红牛养殖蓄势“犇”腾正当时。走进山寨乡北阳洼养牛示范村,白墙灰顶的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宽敞明亮。一头头红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悠闲地吃着优质草料,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饲养员忙碌地为红牛添加草料和饮用水,养殖基地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

“我现在养了26头牛,最多的时候养了30多头将近40头。在养牛的这几年过程中,政府对我的帮助也很多,盖牛棚、牛生小牛犊、饲料青贮都补贴的好着呢,然后就是养牛的收获(益)也不错,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和关怀。”山寨乡北阳洼村养牛大户张小琴说。
在北阳洼村,红牛养殖正从传统的家庭副业,转向专业化、标准化的主营业务。过去农户零散养殖,规模小、效益低。如今,通过政策引导,村里统一规划养殖区,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养殖效益显著提升。一批养殖示范户率先受益,科学养殖模式逐渐成为共识,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北阳洼村坚持把平凉红牛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实施重点养牛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部署要求,按照“小群体、大规模”的思路,着眼“户繁户育,藏牛于户”,优化提升养殖设施,全力推进北阳洼养牛专业村创建。

“我们村于2023年和2025年组织实施了重点养牛村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共有112户养牛群众参与了养殖设施改造提升,探索出了一条人畜相对分离、养殖相对集中的庭院养牛模式。目前,北阳洼村有养牛群众150户,牛存栏量由2020年的500余头增加到了现在的1500余头,为推动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山寨乡北阳洼村党支部书记薛勇说道。
北阳洼村红牛养殖的快速发展是华亭市多措并举抓住牛产业这个“牛鼻子”涌出的典型之一。近年来,华亭市畅通种、养、产、销渠道,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打造万头养牛强镇,新培育千头专业养牛重点村累计达到9个,改建盘活闲置养殖场3处,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区)达到38个,10头以上养牛户累计达到2444户,实施“四改三换三建”工程,对养牛户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动红牛养殖走上“现代化”“可持续”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力。

“近年来,我们紧扣‘陇东百万头红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目标,布局‘一园两核一带’产业园空间,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行动,扎实推进‘四化建设’,创新实施‘九大工程’,创建省级肉牛产业园区,平凉红牛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张、总量增长、链条完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三季度,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出栏5.4万头,全产业链产值22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压奋进、聚焦短板弱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拼’的干劲、‘抢’的状态、‘实’的作风,推动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华亭市畜牧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主任李昊介绍道。
从农户庭院里的声声牛哞,到北阳洼养牛专业村创建,再到全市红牛养殖集群,红牛产业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更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为华亭市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文/图 雷瑞)
- 2025-10-20华亭市东华镇特色产业亮相静宁苹果推介大会
- 2025-10-17华亭:文化交融与民生关怀共筑民族团结“连心桥”
- 2025-10-16华亭神峪乡冬小麦收到“养分礼包”
- 2025-10-15窑火千年 筑新而行——华亭陶瓷的破局之路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